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喜剧片西班牙1988

主演:卡门·毛拉,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胡丽叶塔·塞拉诺,萝西·德·帕尔马,玛丽亚·巴兰科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2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3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4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5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6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3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4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5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6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7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8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19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23:29

详细剧情

  女演员佩帕(卡门·莫拉 Carmen Maura 饰)得知自己怀有身孕,但是她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因为她的情人伊万(Fernando Guillén 饰)突然失踪。佩帕想尽办法联系伊万,但最终一无所获,这令她歇斯底里,痛苦难耐。而就在这时,伊万的老婆露西娅(Juliet a Serrano 饰)又找上门来大找麻烦。不久,佩帕的好友坎德拉(María Barranco 饰)也因惧怕警察拘捕而寻求避难。一群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凑在一起,上演令人唏嘘的悲喜剧……  本片入围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剧本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最佳青年作品和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歌雅奖最佳女主角(Carmen Maura)、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奖(María Barranco)。

 长篇影评

 1 ) 成长记

俗气的西班牙电影,情节简单,场面闹哄哄,讲述的是一个多情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及由此给女人们带来的伤痛、疯狂、崩溃,以及成长。电影用俗艳的颜色,怪诞的道具以及任务夸张的表现来渲染和突出主题,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们,在为剧中人物的离奇思想和行为捧腹大笑甚至抱以不屑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阿莫多瓦,其实是懂女人的。

谁没有为失恋感伤心痛的时刻?谁没有为男人的谎言气恼愤恨的时刻?谁没有在绝望至极之时想要自我放任永不超生的堕落?谁没有在怨念充斥心间不得想要毁灭一切的冲动?既然有过类似的体验和感受,为什么不能理解与接受相同感情生发的行为呢?当女人自己都不能理解和尊重女人的时候,我们还能指望谁来拯救女人?

或许,怎样思想,怎样行为,都不应该过多地加以苛责。因为在苛责之前,我们应该揭开思想和行为背后的面纱,看看隐藏在后面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女人们为什么会“精神濒于崩溃”?不要告诉我是因为爱情。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包括女人自己给自己套上的爱情枷锁。长久以来,我们总被这样的言论引导着: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是感性的,女人是为爱而生的,女人应是温情的。当社会把成功女性叫做女强人的时候,是否也就暗示着正常的女人应该是小鸟依人般的柔弱女子?不管是传统,还是现实,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样的“事实”:爱使地球运转,女人理应眩晕,跌倒,爬起来,每一个毛孔都等待着感受生命,而后遭受幻灭。于是,当人生的唯一目的——爱,也以欺骗和毁灭告终时,“神经濒于崩溃”就成了女人们唯一合理的结局。

然而,事实是这样么?事实应该是这样么?女人的一生就只是灰姑娘,是睡美人,等待着王子的救赎?电影里,阿莫多瓦告诉我们不是。佩芭在心痛过,疯狂过,绝望过之后,终于清醒了,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又找回了自己。于是,我们看到,在机场,当伊万想要挽回这段感情,对佩芭给予弥补时,佩芭果断而坚定地拒绝了。在爱情的泥泞里打一个滚儿,爬起来,重新把自己清理干净,佩芭成长了。

佩芭成长了,你呢?
不要相信有王子。女人不是等待救赎的灰姑娘。爱情不是花朵,它只是培育花朵的土壤。你爱过,被爱过,你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然后,你成长了。你发现,原来,真正的花朵是你的人生。

 2 ) 女人的新生:从幻想到现实

可以粗略把这部影片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是幻想,后半段是现实。

幻想中

女人找不到自己的情人,陷入崩溃,从她接起电话的那一瞬间,镜头开始对准她的各种状态。

一系列极端的低视角镜头,以及刁钻的大特写,都是导演试图利用镜头语言来表现这个女人感情处于极端状态的手段,而这些镜头被女人的移动所连接——她几乎无时不刻在走动,不仅带快整个影片的节奏,更让她的情感处于随时紧绷无法松弛的状态。

极端镜头

而在阿莫多瓦所设置的“话剧式”场景中,人物的行动被放置在几个空间内(车、工作场所、女人的家、一条街道等等),这种感情得以充斥在这些有限的空间,在不被外物所影响的前提下,最大化呈现出它的“崩溃状态”。

此时的女人处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极端化状态中,她盲目地穿梭在各个空间,好似在寻找这个男人,实际上却也是穿梭在自己的幻想中,她的幻想千变万化,随着她极端的情感缓缓流动。

恰如每个陷入爱情、又无法挣脱的女人。

幻想与现实之桥

本作的最具功能性人物莫过于女主角的好友,她用自己的“自杀式”纵身一跃换来了女主角的关注,成功将后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所遭遇到的麻烦身上。女主角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好友,尽管她又开始穿梭于不同的空间中,但当她再次返回到自己家中,发现情人的儿子和自己的好友好像发生了什么,又收到情人的皮箱,她的想法在不知不觉间转变。

好友的自杀,让她从极端的情感中挣脱出来,开始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皮箱的出现,情人儿子背着自己的未婚妻和好友发生了一些银幕外的联系,将男性在本作中的一些本原展露出来:他们不仅懦弱,不敢回答女性“你真的爱我吗”的问题,甚至见一个爱一个,她并不是他的唯一。

幻想开始破灭,现实逐渐显露,女主角换上红色衣服,脱离蓝色衣服的忧郁和不安。

现实中

警察和情人的妻子找上门来,一场看似挽救情人生命的追逐戏出现,它成为本作的一个高潮,虽然主角更像是情人的妻子,她因为精神病处在一种极端的感情状态已经许久,但此时她的狂乱恰好与女主角的冷静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

此时极端的镜头也只为展现这位妻子而设,因为唯有她仍处在一种癫狂状态下。

妻子的癫狂

电影前半段对话的两人处在一种平等的镜头凝视下,她们当时的状态也是一样的(蓝色:忧郁)

当女主角挽救情人的性命,花费了整部电影的漫长时间主动走到他面前,他无处可逃,终于说出:“我们可以谈谈”,却遭到果断拒绝——“超过了两个小时,已经太迟了。”

她看似挽救了情人的性命,实际上将其交给了飞向斯德哥尔摩的飞机,交给了命运的审判。

结局

最终是怀有身孕的她与一位在梦中脱离处子之身的女孩,两人身着红衣,坐在阳台上交谈。

一位是成为真正的女人,一位是成为母亲,但都不妨碍她们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3 ) 男性的去功能性和女性的自我觉醒

    作为三个女人矛盾触发点的Ivan在电影中并没有直接刻画,相反,他的形象通过女性的发掘,不断地被渲染,被一点点揭露。妻子Lucia在Ivan的遗弃下变为疯狂的复仇者,身为母亲却因为不愿想起丈夫而讨厌儿子,影片结尾,她穿着可爱甜美的粉色套装,奇异的眼妆却表达出她内心疯狂和对荒诞人生的惊异。female‘s madness 一直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Lucia的原型像是《简爱》中的Mason,虽然拥有婚姻,却也因此而受禁锢、疯狂。Lucia和Mason一样,选择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作为失去理性而只有女性本能的疯狂者对男权的最高反击。此外,Ivan的现任秘密女友女律师体现了对女性的探讨。作为女权主义律师,片中的律师却无意于为受什叶派恐怖分子利用的Candela辩护,而将矛头指向Ivan 的前女友Pepa。可以推测,女律师为Lucia辩护要求Ivan赔偿前妻而败诉也是她故意为之。这两起案件中,她成了虚伪的女权主义者,甚至是缺乏职业操守的律师。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她和Ivan的斯德哥尔摩之旅。和Lucia,Pepa,和女律师相比,Candela 和 Marisa 则是一对仍然在探索爱情的年轻女子。Candela忠实于自己的身体,为追求性的满足冲动之中收留了恐怖分子,而处女Marisa的熟睡则象征着她未被唤醒的身体欲望。相比Candela总是吵吵嚷嚷控制不住自己的话语,Marisa则总是被禁语,不管是未婚夫的忽视还是熟睡或者结尾发现未婚夫和Candela睡在一起只是讶然一下,她一直是一个失语的角色。结尾Marisa对Pepa说自己做了个梦,早上还是处女,而现在却不是了,同Pepa在机场同Ivan说的一样,她在男性伴侣缺失的情况下宣布自己改变并成长了,Carlos和Ivan都已不再是这两位女性关心的事物。
    除此之外,男性的去功能化是电影中的另一个特点。Ivan对于父亲和丈夫角色的失职和逃避,Carlos对于自己未婚妻的背叛,以及Marisa在睡梦中唤醒性意识的情节,都否定了男性的不可缺失性。

 4 ) 即使是著重于爱情刻画,聚焦女人抢夺男人的过程,阿莫多瓦拼贴出各种执著、认真活著的女性神态

继“阿莫多瓦爱.慾.罪”、“阿莫多瓦in 90’s”经典数位修复作品相继重返大银幕后,2022年将迎来阿莫多瓦导演生涯初期的作品,展现其创作意识的自由、不羁,将各式狗血又禁忌的剧情揉杂,是对于情感的礼讚与对传统价值的反叛。

《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是阿莫多瓦于1988年执导的作品,叙述女演员佩佩遭到同居人伊凡以电话留言分手,她疯狂寻找对方未果,更导致生活严重失序。当佩佩为爱渐趋疯狂打算出租自己的房子时,前来看房的竟是伊凡的儿子卡洛斯与其女友玛莉莎,同时好友康德拉因收留恐怖份子情郎惹上麻烦来避难,伊凡精神异常的老婆露西亚也上门理论,使得佩佩紧绷的理智几近断线。

声音和语言带来的隔阂与沟通

阿莫多瓦的电影向来以鲜豔、强烈的色彩闻名,透过观察人物衣著、佈景颜色便可略窥剧中人心境。《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除了衝击视觉的大面积鲜艳色块之外,更探讨了声音和语言如何同时呈现隔阂与沟通。片头佩佩与伊凡为《强尼史塔奇诺》配音,但由于佩佩未准时前来,因此由伊凡先为男主角配音,完成后佩佩才补上女主角的台词。

儘管佩佩与伊凡共同完成了一场戏,但他们却没有机会听见对方,一如《强尼史塔奇诺》中男女主角说著敷衍了事的情话。人们所说的任何话语几乎都富有意义,却不总是代表那人心中真正的想法,单向的爱没有回应,正如同少了对手配音员的口白,这是银幕外的单向言说,而导演在佩佩的台词裡,再加上一层单向的喃喃细语,佩佩富含真意的话语,与银幕上女主人的唇形叠合,又是一份无法送达、不被签收的爱。

透过银幕内外虚构与真实的对比、配音员与电影剧情相反的心意,以及无声、有声的情意传达,阿莫多瓦在片头便著力刻划爱情带来的伤痛,并以“听觉”,而非视觉来呈现。传递“声音”的各种媒介贯串全片,呈现旧情人不再能互相传递的心绪,例如:录音带、答录机、电话留言、经人传话等等。佩佩几乎未能与伊凡接上话,两人的对话总是透过留言、传话,扩大了理解的难度和时间。

这正是最令人心碎之处,一旦感情不复从前,任何的言语、关心与沟通都会来得更迟一些。有时是未来得及追上,有时是刻意延迟,因为无法承受对方最直接的反应,或是争取思考的时间,避免对方察觉言语之间的破绽,甚至有人会关紧心扉,不再接收对方任何的试探与辩解,一如佩佩将电话摔出窗外。她拒绝再受到对方的束缚,重新掌握主导权,如此心境转变很难立刻达成,就像她捡回电话、修好后又再次摔毁它,人们经常经历反覆思量,将自己的不捨与不甘与对方带来的苦痛相衡,才可能走出自伤的漩涡。

藉崩毁的爱情歌颂女性

有些创作者会透过刻划职业女性不屈于传统思维的性格,来打破女性形象过于单一的问题,然而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经常为爱做出许多糊涂事,种种荒谬事蹟成为喜剧基底;又或者与家庭、与爱人、与母亲、与孩子的关係成为其主人公一生必须面对的母题。

在佩佩的住处裡,聚集了四个为爱所困的女性,她们各自呈现了女人面对情感危机时的不同面貌,是近乎疯狂的真诚,也是近乎真诚的疯狂。

佩佩看似最为癫狂,但她内心的混乱与疼痛全都转换到外在事物上,她的床被烧毁、电话被摔得解体,还冰了一壶掺入大量安眠药的冷汤,但她却在言谈间安抚所有人的心神。

康德拉则是为爱懊悔的女人,她视自己的爱为错误,甚至差点为此轻生,她无法负荷爱情的代价,更因为这份爱与法律、道德相违,而不断凌迟著她,她担心自己甚过于担心爱人,因此这份懊悔不但是对于陷入爱情的悔恨,更掺杂了对于自身无法谅解的悲伤。

玛莉莎容易吃醋,对于卡洛斯经常与其他女人搭上线感到不悦,却误食加了安眠药的冷汤,最后在一场梦裡满足了性慾。

露西亚则是活在过去的人,她凭藉著声音记起伊凡曾经属于她,并扒著过往不放,她将愤怒投射在所有抢走伊凡的女人,她急于寻找她们,最后却将枪口对准伊凡,癫狂与杀戮成了觉醒的前奏。

这些为爱所苦的女人,都在最后找到了归处。佩佩与露西亚都在片尾提到了“回家”,前者回到住所,后者回到医院,她们归来仅仅是因为这些场所适合自己,在那裡她们将感到舒适,而不是因为那儿有谁,或谁能与她一起。她们都摆脱了过往,佩佩放下与伊凡相伴的年月,露西亚放弃她记忆裡理当呼唤自己,但早已远去的声音,他们都不再被伊凡左右,而是真正地安放了自己。康德拉不再纠结于昔日“错误”,玛莉莎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有了全新、更全面的认识。四个曾被爱情燃烧得几尽成灰的女人,对于前路又有了希望。

即使是著重于爱情刻画,聚焦女人抢夺男人的过程,阿莫多瓦拼贴出各种执著、认真活著的女性神态,光是认真面对爱情、面对自我,即使是可怖的也变得可爱。相较之下,男主角伊凡则显得懦弱,甚至被逐出女人们的生命,从此于她们的人生中隐形。

小结

如果爱恨情仇是人生之必经,何不放大每个细节,连结每一次戏剧性的巨变?透过台词、服装加成,爱情的悲剧变得幽默滑稽,观众似乎更能理解“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们”的歇斯底里、暴怒或抑鬱,但却也因为聚焦于每个女人的幽微情绪,拆分“崩溃”面具下的种种巧妙的差异,使得我们对于女人的想像和理解不减反增。又,因爲理解了爱情之于这些女人们曾如何沉重,更能感受到在狂烈的剧情铺陈中,阿莫多瓦如何珍视女人夺回自主权的光彩。

 5 ) Interpreting the women images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

Women On The Verge of Nervous Breakdown introduces a drama about female roles in chaos. The director Almodóvar utilized intertextuality to borrow elements from other works. By representing the film like screwball comedy and melodrama, Women on the Verge portrays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women and they could be contextualized to explain the social circumstance of Spain in 1980s.

Three female imag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national identities

1 Lucia

Lucia is the wife of the male protagonist Ivan, who left Lucia many years ago. Since then, Lucia becomes psycho. Her image gives the viewer a feeling of retro and collaging. Her exaggerated wig and vintage suit make her like a woman from 1970s or even before. Lucia appears to be mentally unbalanced but become sober at some point.

This profile shot shows her head in the wind, funny and eye-capturing. Lucia is on the way to airport and plan to kill Ivan. By using this profile shot of her head, it shows Lucia’s impenetrability (Acevedo-Muñoz, 2006). Her mental disorder belies her revenge.

The role of Lucia could be a metaphor of those people who is entangled with past and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cultural legacy. After the regime in 1975, many cultural practices were repressed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People with old cultural revenge, however, were also trapped by the limitation of past, like Lucia realizes she should be in hospital like she used to.

2 Candela

Candela is the female protagonist Pepa’s friend. She is open to love but become desperate and maniac when she knows that she may in trouble of living with terrorists. At the same time, Candela is still dare to earn herself love by flirting with Ivan’s son Carlos.

Candela represents the people who is willing to touch upon new objects in the cultural transition. There were “cultural anxiety” and “generic instability” in Spanish culture at 1980s. Although there are political and sexual liberation with artistic freedom in this kind of “new Spanish mentality”, they could also be coward and scared when new trends sweep.

3 Pepa

Pepa is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d she is in search of her lover Ivan to tell him that she got pregnant. She spends time on the phone listening or asking others about Ivan. However, she does not get the chance to meet Ivan in person. At last, Pepa moves Ivan from her emotion and to save him not from love and this turn her from a loser to a winner (Willem, 1998). The growing of Pepa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Hitchcock. In Hitchcock’s film there are male roles who are being psycho, here Almodóvar reversely use it to express that women could also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neurotic men (Acevedo-Muñoz, 2006).

Pepa represents the people who are search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a chaos world and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side of the last. Ivan could be a metaphor of the history that haunted people. Eventually, Pepa leave Ivan decisively and broke the repressive chain with Ivan. Ivan represents the dictatori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of under General Francisco Franco’s regime in 1975. Pepa’s leaving is the metaphor that the Spanish society have escape from dictatorial repression (Hodge, 2010). At the end of the film, Pepa and Merisa are talking on the peaceful terrace, when Merisa says that she has had a good dream. This reveals the optimism of Almodóvar. Although Spain has gone through cultural transition or other chaos just like Pepa, it will reborn with other new culture and more democratic social order.

Women and power relationship

In the film, Pepa searches for every chance to hear Ivan’s voice. However, Ivan could leave his voice and leave without responsibility. Here it could be understanded as that men have the right to let women waiting and do not care the feeling of women. Women and men could not talk to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and equality. The patriarchy in the legacy of dictatorship still exists.

Additionally, the film also expresses the attitude towards love. It is love that made these women on the nervous breakdown. However, it is this patriarchal society makes love a shackle on women. Women are thought to be crazy or vulnerable in front of love. Once without love, they will go insane but men could walk away in peace. Almodóvar expression this issue with melodrama and cast the question that how to maintain sex equality to the view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Pepa utilized the telephone and voice mails to communicate with Ivan. However, this communication is invalid and Pepa does not have the chance to tell Ivan that she is pregnant. Ironically, the technology impedes the interaction instead of making communication more convenient. Hodge (2010) pointed that Pepa interact with Ivan’s voice mail and blame the machine, making her a slave to the machine. The obsession with machine could not figure out Pepa’s issue and make her entangled with frustration.

Pepa’s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telephone

At 1980s that this film describes, the new technologies like voice mails or other machinery; There were movement among writers advocate instead of providing convenience the machines could bring potential disasters. The writers were in worries that the machines could reverse their power relation with human, becoming autonomous individuals and make people under repression (Hodge, 2010). The destroying of telephone in the movie could be an allusion that people should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machines. More reflection of how could people appropriately use machine to gain convenience is also asked by Almodóvar.

Women on the Verge of Nervous breakdown utilized intertextuality and melodrama to capture different women images. With the hybrid of genres, Almodóvar nurtured his own style and reflect on the Spanish society at 1980s to evoke social contemplation.

Reference list:

Acevedo-Muñoz, R. E. (2006). Melo-Thriller: Hitchcock, Genre, and Nationalism in Pedro Almodóvar’s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In D. Boyd and R. B. Palmer (Ed.), After Hitchcock: Influence, imit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pp173-194).//learningmall.xjtlu.edu.cn/pluginfile.php/77440/mod_resource/content/1/Required%20reading%20week%2013.pdf

Hodge, P. J. (2010).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Creative Productions by José Moreno Arenas and Pedro Almodóvar: Keep the Change, Doll and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7(12), 137–146. //doi.org/10.18848/1447-9508/CGP/v07i12/42786

Willem, L. M. (1998). Almodóvar on the Verge of Cocteau’s “La Voix humaine.” Literature/Film Quarterly, 26(2), 142–147.

 6 ) mujers

阿莫多瓦和他的女人们 刚看了阿莫多瓦的崩溃边缘的女人。他是个高产的导演,也是个很独特和有趣的人,因为选取角度里有女性主义这一角度,那么我想选择阿莫多瓦来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看过的他的几部作品里都和女性主义息息相关,崩溃的女人是个喜剧片,里面有个关于女性主义的桥段,里面有一个做律师的女权主义者(女性和女权是一个概念,一个单词的两种译法),女主向通过她来帮助自己的受难的女性朋友,但是这个女权律师因为其中牵扯到了当下社会政治问题(阿拉伯什叶派人士在西班牙计划恐怖袭击)而冠冕堂皇地回绝,以免引火上升,女主随即掌掴这位伪女权律师,西班牙人本身就比较奔放,阿莫多瓦这样的西班牙艺术家就更加不羁率真,加入了这么一段夸张戏谑的桥段,直接告诉观众他的立场,西方人旗帜鲜明,一翼孤行,左右分明,我不喜欢你们这些伪女权,也给银幕外的所有主义,运动中的投机分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活色生香里也不予余力的批判了家暴问题,不过不是落后的二元对立式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片的人物关系处理的很好,他很会写群戏,一步一步展示了一群人如果因爱生恨,这个恨史如何传递,引发复仇导致一对老夫妻的毁灭,一对恋人的延迟成全,一个男人的自我救赎,其背后的批判指向了那段历史这个社会,这个制度,谈到性,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戴锦华老师的书评一样“所有的性侵事件都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因为这个男孩出生在大独裁弗朗哥执政时期的一辆公车上,这个公车本身就充满了象喻,他的母亲是个生活贫苦又充满母性的妓女,他的出生被报纸媒介大肆渲染,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而他的犯罪也是替罪,提老警察承担罪行,这是对警察制度的批判,阿莫多瓦又给了我们一个很温情乐观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孩子在私家车上降生,父亲在对胎儿说话,大意是那段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你出生在多么幸福的一个环境,这片子是1997年的,孩子父亲的年纪是26,也就是说这段历史是指西班牙的70年代左右,正是西班牙政权更替的一个时刻,弗朗哥死去,西班牙民主迅速建立,经济开始恢复发展,国运的转变和极权的存亡息息相关,类似于古巴的国运和卡斯特罗的死去一样,片子的最后把一切都指向了一点上,导火索是“处男的戾气”,而性压抑是一个社会氛围的反应。就像现在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这些年的现代化发展把环境破坏了,集体视力下降了(昨天看新闻还说全国的近视率40%,有6亿人,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全国第二,现在在图书馆里的景象告诉我是这样的,新闻难得没骗人)摘取了自然的视网膜。 性和政治是完全相关的,好像是福柯提出的观点,看北岛的蓝房子里写过一段话,性是个人的政治,政治是公开的性,无数的作品里可以印证这一观点,颐和园里猛烈的性当然是必要的,政治压抑,性动荡,政治混乱,性混乱,就像现在的人滥交一样,米兰昆德拉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处于捷克的苏共掌权时期,民不聊生,欲望压抑,人与人相互倾轧,性是唯一可靠的,就像看权力的游戏里有句台词,你想要公平就去妓院,而不是法庭,性与政治,太多可将,公权力和私权利,女权主义当然是世界潮流,逆之者亡,女权主义的旨意或者说 初衷要改变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改变性政治的局面,国内搞女权,当然是有点异化了,因为绕开政治闭口不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何的运动都是需要勇敢者的,女权主义者自身需要足够的自省和内心,不然容易成了精神化妆品,而中国的男权社会更不用说了,男性中心主义大山,和社会结构完全一致,因为现在是泛政治化的时代社会坏境,你如果不谈性政治,可能是无知,可能是懦弱,可能是自欺。女权主义是普世的,跨种族跨国界跨国界,戴锦华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性别,阶级,种族,三项都占,怎么能不是世界潮流,论其独特性,自扫门前雪,谈中国的女权问题,最迫切的是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你看看每年看两会的时候的男女比例就知道了。

 短评

7.6 哈哈哈,就是个小品啊。想看重拍版,演员阵容如下:佩帕-牛本山 坎德拉-杏菜 伊万-亚瑟 伊万前妻-席丹丹 伊万儿子-贾隆平 伊万儿子未婚妻-傻脸娜 律师-接漏 出租车司机-火星哥 看门大姨-鸡腿呆 警察-贾婷婷&王宇直 电话修理工-黄老板 摩托车小哥&女友-哈卷&霉霉

10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5。女主角品味排行榜:1、阿莫多瓦;2、法斯宾德;3、待定

1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阿莫多瓦的女性群像谱,关于情殇引致的焦虑与崩溃,或执著癫狂,或回归自我。1.多类型混融,一如片首拼贴画credits,情节剧和神经喜剧交织,大部情节发生在公寓中,契如舞台话剧,高潮时又兀自转为追车动作片。2.色彩艳丽浓郁,热烈的红与静谧的蓝贯穿始终。3.开篇时空跳跃蒙太奇妙绝,既指涉主角职业([荒漠怪客]配音),又与主线互文,展露出男性的花心与自恋情结;以银幕倒计时与多个滴答闹钟凸显女主焦虑不安。4.不少镜像反照(旋转猫眼、碎玻璃、虚实难辨的大镜子段落),似承继自塞克与法斯宾德。5.女主对邻家的窥视,反向致敬[后窗]。6.演杀手母亲的女主洗血衣的洗衣粉广告。7.将车内布置得周全如家、酷似导演的出租司机—跟踪:“我以为这只会在电影中出现。” 8.烧床,番茄汁下药,两摔电话,掷出窗外。9.在安眠春梦中脱离处女。(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女主等几个人长得好man……阿氏作品看多了,就发现不是通俗剧的问题,不是狗血不狗血的问题,而是闹剧……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处于《崩溃边缘的女人》显然意识不到问题其实就出在自己混乱的房间,所幸阿莫多瓦在失调的时光中早早洞悉到了关键。然而他却宁愿将那些偏执、愤怒和疯狂的女人们聚拢在同个屋檐下来放飞各自破碎的独白,也不肯让她们在对方的身上看见救赎与反省。爱情这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怕是只有于想象的梦中才能完整。

22分钟前
  • Muto
  • 还行

看阿莫多瓦的女性电影,总是很享受,看完就觉得那些无意义的爱算什么,男人的都是猪脑子,应该踢他们的卵。

26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由本片开始,阿莫多瓦在女性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的电影灵魂

2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西班牙大师展 有点愧疚,开场的时候不应该提醒后面两个聊天的阿姨安静。这个电影非常适合在影院里叽叽喳喳吃着爆米花嘻嘻哈哈歇斯底里地看了。

30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音乐动听,色彩运用浓烈,情节饱满人物出场环环相扣,场面热闹搞笑不止,将失恋女子中的那份竭思底里渲染到极致,还好是濒临崩溃,最终还是找回了真我。他人讲失恋总是令人伤感,而阿莫多瓦讲失恋真叫人痛快。此片遗憾的是主角们的模样都不怎么样。特别是那个马面女,怎么看都不顺。

35分钟前
  • 许多多
  • 还行

阿莫多瓦作品总以激起观众群P欲望为高潮,用纯情地迷信真爱做结尾。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最最有趣的设定是那个喝了番茄汁昏睡的女友,在睡梦中不依靠任何帮助(尤其是男性,她男友最后也睡着了)享受了一番性爱愉悦,不再是处女了。将这作为影片的结尾,配合对着开阔天台展开的定格,遥想了一副抛弃男性的未来图景(看看《回归》吧!)。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地对男性进行象征性地反歼灭,尽管我无数次以为Ivan会只以声音出现,不再具身。但将几个女人汇聚一堂,用舞台剧的调度细致讲述女性的情绪、动作,还是表露出阿莫多瓦的个人创作态度。比较喜欢“花里胡哨”的运镜,来回奔走的脚部特写成为崩溃女性的提喻,浇火、扔碟充满电影味。

4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还行吧,一群女人的故事

48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女人疯起来真的不要命

50分钟前
  • 不侠与
  • 推荐

洗衣粉广告和跳楼换取注意这类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导演的故事切入点很细腻。

5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女主家里的那场戏绝了,超有爱的出租车,总之老阿的片子就是各路女人的群戏。

54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力荐

歇斯底里 紧张兮兮的

56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女人的崩溃不是因为男人的爱怜,而是同性彼此间的攀比,因为,男人的抓狂才是她们美貌和青春的财富见证~

57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患得患失其实只求一句交流的情人、走向绝路不管不顾的前妻、身陷荒唐陷阱只求爱情的傻子和昏睡不起的处女...男人、生活、情感都将他们推向“崩溃边缘”,一环扣一环变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女性浮世绘。P.S. 年轻时候的Rossy de Palma直到现在都长得还是那样...真是“不老脸”啊。

6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本片入围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剧本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最佳青年作品和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歌雅奖最佳女主角(Carmen Maura)、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奖(María Barranco)。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她可以喝下安眠药勾兑的蔬菜汁,把床铺烧出大洞,劫持哈雷摩托车手。崩溃边缘的女人,比要炸飞机的什叶派还恐怖。可是女人并不危险,她不过是想接到那通电话。喧闹的一夜过后,她踩上红色高跟鞋,像个胜利的女王小心躲过玻璃碎渣。可是爱情里哪有胜仗,养了成双对的动物,还是拯救不了无法成对的我们。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