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花

剧情片内地1934

主演:胡蝶,宣景琳,郑小秋

导演:郑正秋

 剧照

姊妹花 剧照 NO.1姊妹花 剧照 NO.2姊妹花 剧照 NO.3姊妹花 剧照 NO.4姊妹花 剧照 NO.5姊妹花 剧照 NO.6姊妹花 剧照 NO.13姊妹花 剧照 NO.14姊妹花 剧照 NO.15姊妹花 剧照 NO.16姊妹花 剧照 NO.17姊妹花 剧照 NO.18姊妹花 剧照 NO.19姊妹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06

详细剧情

影片描写的是一对孪生姊妹(胡蝶兼饰)的不同遭遇,妹妹二宝自幼跟随私贩洋枪的父亲逃往城市,长大以后被父亲送给了军阀钱督办做姨太太。姐姐大宝则和母亲(宣景琳饰)一起住在乡下,后来嫁给一个穷苦的木匠桃哥(郑小秋饰),父母姊妹不通音讯,彼此不知下落。

 长篇影评

 1 ) 简评

电影《姊妹花》故事完整,以双胞姊妹截然不同的命运展现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 在农村生活长大的大宝,凄苦无奈;而城市中长大的二宝,嫁给了军阀做姨太,奢侈快活。当这两个看似再没有交集的姐妹命运交错,当冲突和矛盾在机缘巧合下一步步激化,再到所有的真相被揭开,一切回归平静,影片的故事脉络反应出了中国旧社会阶级间深刻的矛盾,揭露了现实,也反映了人们改变现状的迫切原望。但其中大宝将希望寄托在有钱人身上,以及甘于贫困的落后思想,也体现出时代思想变革的局限性。 影片故事情节矛盾大多借助一个“巧”字推进,虽脱离现实却一波三折;表演方式仍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基调;所展现的思想夹杂着旧民主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影片将封建传统习俗和资本主义新派间的碰撞置于暗线,将军阀混战和民生疾苦放在主线,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又一重要矛盾,是社会重要的现实问题,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 03

明星 郑正秋代表作 早期有声片杰出代表

通过一对孪生姊妹贫富不同的传奇生活境遇的戏剧化讲述,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贫富不均 阶级不平等 军阀腐败黑暗等社会问题

题材内容编剧结构有巨大进步 整个故事起承转合 社会批判性的情节体现出郑正秋的一贯坚持 教化民众 感化社会

该片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持久创作与基本类型范式奠定了良好基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雏形

镜头语言运用较为成熟颇具特色很好地配合影片的主题表达

导演非常娴熟地使用多种镜像手法使画面与情节完美配合最终使导演的拍摄意图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

它将传统形式和技巧与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结合起来

在家庭伦理剧这一机具本土色彩的题材类型创作上不断丰富创新为后辈的该类型创作打下基础和范式

 3 ) 视角

老师开始一定要我们看《渔光曲》,我忍着无聊看完了。不就是小猴小猫落难记嘛,这个少爷心还挺好。

老师当堂讲了视角的问题,我好像有点懂了视角的不同影响的影片的主题内涵不同的意义。

看完《姊妹花》,这个想法愈发清晰。

这个更是忍着看完的..

但是郑正秋在三十年代这样拍摄出来已经很不错了。让我惊艳到的是胡蝶一人分饰二角,原来这么早中国电影就有这种手法了。(●°u°●) 」摄影上肯定很难处理,摄影师是董克毅。

宣景琳也让我很意外,妆造上也很突出,真以为是个老太出演。以前她是凭借风流出圈,多演妩媚的女性。《都市风光》女主张新珠她们俩长得好像嗷。

回到叙述视角问题上。

《渔光曲》中善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少爷是富人的代表但是也可以帮助穷人,并非说穷人穷就错在富人,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姊妹花》中将善恶对立,有很强的阶级属性。特别是运用对比蒙太奇讲大宝二宝的故事穿插,让人们对二宝老爷产生仇恨心理。其实在那个年代这般的富人比比皆是。

其实如此看来,前者的主题更深刻。

最让我反感的是过于穷苦化的描述,过去穷人的生活放到今天断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种东西夸张化戏剧化地搬到大荧幕上去,是不讨喜的。

如此做的目的,是将穷人的受难作为反抗的依据。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但是借鉴至今,拍摄小人物时,可以表现出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但不可整篇肆意渲染。

这就说到了主体性。

我之前好奇为什么描述一类人非要这类人发声?(可能很智障这个问题..)

现在觉得他们发声才更真实,才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更多潜在的问题才会被发现,电影也就更有社会意义。

郑正秋对电影的看法是教化,但是富人看到这个电影会变吗?我无从得知,但是我确信“穷人”看到后会愈发愤怒。

这跟微博热搜的某些内容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

 4 ) 一点想法

这片子的批判性不强,但是人物设置很有意思,父亲/二宝——富人,母亲/大宝——穷人,父亲/二宝/母亲/大宝是一家人,穷人富人又是截然对立的阶层,如果说《新女性》以及《脂粉市场》如果没有被改过的结局以穷人汇入人流,表现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富人对穷人的压迫终将被推翻的话,《姊妹花》就是以亲情消解了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对立。

 5 ) 为大宝的公公来写影评!悲剧和喜剧的柔和体

缺点很多,碍于时代原因,这些局限有些可以谅解,比如收音问题,蒙太奇运用的不成熟,剪辑的跳接,镜头设计不够好,舞台剧似得站位,生硬死板的影戏表演风格,大大削弱的影片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说一说亮点,剧作扎实,反应当时社会问题,结构完整,逻辑合理,郑正秋的功力可见一斑,一些情节的设定让我今天看来依旧眼前一亮,比如人物线设定,二宝嫁给大帅当七姨太,她小时候就长的漂亮,爸爸决定带她,本来倒卖洋枪应该生活不差,结果嫁给别人当姨太太,是父亲交易的筹码,知道真相导致她幡然悔悟。而且在生硬的影戏风格表演下,胡蝶一人分饰两角有些表演十分精道,比如最后她与妹妹见面,得知自己的身世,先是一愣,接着无奈大笑,想到自己生活的心酸,转而哭诉,这一系列变化巧妙,让人感动,而二宝从一开始的矫揉造作到后来的真诚与歉意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拿起酒杯向大宝敬酒,一声又一声,表情变化的细腻很打动人。
当然评论家对这部电影赞叹,却持有保留意见,人物性格的陡然转变,未免影响了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阶级的对立和矛盾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瓦解,而且只是说教就可以教人悔悟。
但是在1933年,物质和技术资源都奇缺,理论来源又不足,中国的电影人完全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尝试,还能坚持有深刻内涵,想要表达社会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心理让我们感动。郑正秋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把控很细腻。


最后,在看姊妹花的时候我笑场n次,因为大宝的公公太可爱了。那造作却仍然努力诠释人物的表演,我给满分。

 6 ) 关于《姊妹花》你需要知道的制作公司/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简介都在这儿了

【编剧|导演:郑正秋】

1.

郑正秋主要是一个编剧。代表作:《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姊妹花》等。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1935年7月16日卒于上海。

2.

1922年初,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同年,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等4部短片。

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

1934年,他编导的《姊妹花》,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3.

郑正秋的电影活动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时政批评“公共空间”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种“公共空间”的形成。正是在中国民族电影筚路蓝缕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秉持着教化观念的张扬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电影启蒙姿态,完成了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关怀视野的启蒙电影伟绩;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话语相比,郑正秋电影独具一种温情的平民色彩并得到广泛的观众认同。(《当代电影》评)

【制作公司:明星影评公司】

1.

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1922年3月﹐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发起﹐创办于上海。

初期摄制滑稽短片﹐1923年冬﹐拍摄《孤儿救祖记》后﹐开始摄制长故事片﹐坚持“教化社会”的宗旨和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艺术主张。

1927年﹐摄制了《火烧红莲寺》﹐开中国影坛神怪武侠片之先河。

1931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932年﹐邀请夏衍﹑阿英﹑郑伯奇任编剧顾问﹐促成与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之后﹐较快时间内拍摄了《狂流》﹑《春蚕》﹑《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姊妹花》(1933﹐郑正秋导演)等一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

2.

“明星”最早的四部试验影片,有三部是滑稽片,第四部是所谓时事片;都是郑正秋编,张石川导演的。头一部叫《滑稽大王游华记》。第二部笑片也是郑正秋编的,叫作《劳工之爱情》。第三部影片叫作《大闹怪剧场》。

【演员:胡蝶】

1.

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出生于上海,中国内地女演员。

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28年,她受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

1932年,出演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姻缘》 。

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则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电影生涯。

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摄影:董克毅】

1.

董克毅,中国电影摄影师。18岁入明星影片公司当学徒,悉心钻研摄影技术。1924年独立掌镜,拍摄影片《诱婚》。董克毅对摄影技术贡献很大,是中国最早使用两次曝光、“接顶”拍摄法、特技镜头、测光表、镜头纱、渐变的柔和玻璃、偏光镜、可变速的摄影马达等先进摄影技术的摄影师。

2.

在早期的默片时代,摄影师用灯布光,衡量亮度,全靠个人的经验判断。他通过反复实践,练就了一双被同行们公认的“火眼金睛”,使拍出来的片子能做到密度一致,光影和谐。但他并不保守,一旦有了条件,他又率先使用测光表、镜头纱、偏光镜、可变速摄影马达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3.

1928~1930年,他担任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1~18集)的摄影。1931年,他作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影师。

【演员:宣景琳】

1.

宣景琳拍影戏不为出名,只想积蓄酬金为自己赎身,改变身份。不料她的秘密被人发现,积蓄被妓院没收。郑正秋知道后,就由“明星”出钱为她赎身,还编写了一部妓女生活的剧本《上海一妇人》,请宣景琳主演。她现身说法,受到观众赞赏,宣景琳正式成为“电影明星”。 宣景琳获得了人身自由,又有了“电影明星”的身份,就要王公子名正言顺地向父母提出,双双成婚。

2.

在无声片时代,宣景琳拍片勤奋认真,生活严肃,受到明星公司同仁的尊重,是早期影坛屈指可数的红牌女星。虽不到三十岁,但通过导演发掘,宣景琳在《少奶奶的扇子》、《姊妹花》等多部影片中扮演的老太婆形象成为特色,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一老太婆”。

 短评

想为穷人声张呐喊,却也不必如此刻意编排卖惨。穷人偷窃、杀人之后,仍旧还歇斯底里地霸占道德高点,这从底层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姊妹相认全家重逢的一场戏拍得情感变化都很奇怪,不是按正常的亲情伦常来处理,反倒强行走社会道德批判路线,人物转折很显刻意。结尾似乎也给人一种没拍完的感觉。在表现人物情感波动时,经常切成特写聚焦脸部,非常刻意地想突出表情变化,实则过犹不及。赵丹在第33分钟短暂出场,只露侧脸,讲了两句台词。

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其实骨子里是一个三言二拍的故事,穷人的命运苦不堪言,一路下滑,竟至于导致关进监牢的命运。孪生姐妹都由胡蝶扮演,二十几岁,演技惊人,穷苦姐姐大宝被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忍辱负重,而当了官太太的妹妹二宝珠光宝气,颐指气使,眼睛里完全没有穷人。无论是在各自的生活,在交手戏,还是在后来相认的饭局上,胡蝶的表演都是无可挑剔的,叹气、笑、迟疑、哭……都完全发自内心而且动人心魄。故事虽然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却也是光明的,深刻的力度虽然不够,却是精彩纷呈的人间故事。尤其是穷人家的那些对话,夫妻离别,母女相认,母女劝和,对白无一不是完美的。电影用了许多闪回,来帮助人物心理和表情的塑造,都是非常成功和现代化的,郑正秋的技巧和节奏感一流。

9分钟前
  • 张敞
  • 力荐

胡蝶分饰一贫一富孪生姐妹。贫女及其母的言行虽然现在看来是仇富,格局小,但这就是真实普通穷人的心理状态,毫无美化,在特权阶级的帮助下也还是有误杀人不受处罚的可能性,中国搞不好了的。生父情节全场爆笑。

1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6,鸳蝴派的奇情故事里面加入反封建的指涉和对穷人生活的展现,良心发现式的结尾果然是中国文人惯用的套路,不够有力,让人感觉颇为遗憾,明星的类型片拍的很好,但是在追随潮流拍的左翼电影应该是不如联华的。

15分钟前
  • мая
  • 还行

把现在(母亲看着的门)虚化为前景叠加在回忆场景(父亲带着二宝离家)中;有跳轴;大宝二宝对话的场景基本还是正反打,同一构图中的很少;说教和阶级对立意识很浓,解决方案太没回旋余地,也许是因为一定悲剧不够鼓舞人心才突兀结束吧,不自然。女性被男性压迫的主题表现的更自然有趣也更突出。

19分钟前
  • xīn
  • 推荐

西方的枪炮\军火商\军阀vs中国田园生活\工农\穷人,最后借大宝之口痛斥“你们这些富人”,却又在家庭伦理中团聚。理念先行得过分了。胡蝶偷金锁时的表演非常默片。摇篮曲有戏曲唱腔痕迹。几次用叠化来表现追忆。

23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说实话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蝴蝶,内心一直在呼喊,好大一张脸,以及,FRJJ,不过梨花带雨状确实还蛮美。郑正秋的片都一眼看出文明戏的影响。

28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明星影片公司百年诞辰纪念。蝴蝶一人分饰两角,不少心理展现,把想象的画面拍出来,比如丈夫在黑暗中呼唤大宝,当时估计挺新鲜。

30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早期伦理叙事

35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老片未必经典。

36分钟前
  • Luke
  • 还行

影史多夸赞这部影片中蝴蝶一人两角演技精湛,但在我看来正因为这点毁掉了高潮部分语言和叙事上的连续性。

38分钟前
  • 喃梨
  • 还行

也就那么回事

43分钟前
  • 日灼
  • 还行

大宝和丈夫以相反方向睡在一张床上,这个想必是郑正秋小时候的体验吧,因为床太小的缘故,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很真实地展现了穷人的生活。表演还是舞台风格,不自然。最沉重的鞭笞当属那句:“倒霉的是穷人,倒霉的是我们女人啊!”本片主题明显,最后的结尾开放性,给了一点希望,但我们都觉得希望不大

46分钟前
  • 郑粗眉
  • 推荐

此片可以看出郑正秋是明显的新兴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本片张扬着民族资产阶级对底层的同情,并留下开放式的悬念。巧合也作为民族化叙事策略而存在,这一点在此后无数影片中可以体现,所谓的“宿命”。胡蝶开创了明星制度,她饱满的演技无法不打动人心。

51分钟前
  • 不徐
  • 力荐

电影史上描述地那么牛逼,实际上也并不完全如此嘛,但是有意思的是,郑正秋即便“左翼”了以后,穷人的最终出路也是等待富人良心发现之后的救济,这种妥协和圆融的处理是那一代老式知识分子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几次倒叙的设计很有想法,虽然拍的不怎么样。

5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作为有声片初期作品,其在对白串接方面还难以脱离默片化以静滞动作、特写为主的渲染手法,幕间、幕中均转场生硬,整理进程拖沓。其所批判的武器虽有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但在家长里短的絮叨反复中仍不断向小农化流氓意识腐朽内核靠拢,阶级矛盾的解决全凭上层阶级的道德转变,教化感虚伪而孱弱。

60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二宝的转变虽然突兀,但是我没想到人物形象竟然如此的犀利,一点也不给温情脉脉留面子。当然,对“新女性”的表现也过于简单。蝴蝶好美。

1小时前
  • danyboy
  • 力荐

如今看来极度真实以至于接近自然主义的对贫困的描述,如何吃饭,上顿不接下顿,家里的布局陈设都透露出贫困的味道,不同于八十年代的贫困描述,而仅仅是关于穷人的贫穷状态,阶级话语还没没有完全主宰这套叙述。一人分饰两角,由双胞胎姐妹俩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的时代画像。大宝和二宝两个人实际上从未同框出境,不过这反而具有了某种表意性,即姐妹二人被阶级地位区隔,亲情的黏连始终是无效的、短缺的、人工而刻意的。最终是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女人团结起来对付父权制的家长父亲。三个女人(一个母亲和两个不同阶级的女儿)最终走到一起。

1小时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胡蝶女士的演技绝佳,分饰二角还承包了大段的苦情戏。虽然剧情就是鸳鸯蝴蝶派的那种,但是按今天的视角来看,结局有girl helps girl内味了。

1小时前
  • Jasmine_长乐
  • 还行

关于贫困姐姐给上流妹妹做奶妈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代表作,内核直指对反帝反封建的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讽刺和阶级矛盾(虽然现在仍是),关于女性的独立与觉醒,就是两姐妹血浓于水和好的太尴尬了。

1小时前
  • 茗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