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王子

动画片美国1998

主演:方·基默,Ralph Fiennes,米歇尔·菲佛,桑德拉·布洛克,杰夫·高布伦,丹尼·格洛弗,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海伦·米伦,史蒂夫·马丁,马丁·肖特,Bobby Motown,埃登·里格尔,Ofra Haza,詹姆斯·埃弗里,Aria Noelle Curzon

导演:布兰达?查普曼,西蒙·威尔斯,史蒂夫·希克纳

 剧照

埃及王子 剧照 NO.1埃及王子 剧照 NO.2埃及王子 剧照 NO.3埃及王子 剧照 NO.4埃及王子 剧照 NO.5埃及王子 剧照 NO.6埃及王子 剧照 NO.13埃及王子 剧照 NO.14埃及王子 剧照 NO.15埃及王子 剧照 NO.16埃及王子 剧照 NO.17埃及王子 剧照 NO.18埃及王子 剧照 NO.19埃及王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2

详细剧情

法老发现自己的王国内希伯来人日益增多,开始感到不安,对希伯来人总是无端猜疑,于是命令所有的希伯来人都去当奴隶,并吩咐讲所有希伯来人生的男孩扔到河里。这天,一个希伯来妇女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幸免于难,她将他放到一个草箱中放进了尼罗河。   皇后在河边捡到了这个漂亮的男孩,将他带回宫殿抚养,取名摩西。摩西和王子兰姆蒂斯一起长大,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摩西十分反对法老对希伯来人的暴政,一次他为了阻止一名埃及人残害希伯来人而将失手将他打死。为了逃避法老的惩罚,摩西逃到了米甸地。不久法老去世,兰姆蒂斯成了新法老。摩西原本以为兰姆蒂斯会一改以往法老对希伯来人的暴政,没想到兰姆蒂斯反而变本加厉。在神的指示下,摩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决定要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困境。

 长篇影评

 1 ) 艳丽凄美的史诗故事

梦工厂于1998年制作的《埃及王子》,无论从画面故事音乐抑或角色塑造都堪称为一部动画巨著,这部90年代制作的动画即使放到现在这个技术蓬勃的年代,也不失为一部高水准之作,《埃及王子》不落俗套地忠实地还原了旧约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画面氛围充满异域情调,音乐美妙绝伦,人物角色拿捏得当,更有丰富的戏剧发展。
影片开头便是泛着橘红的天空,伴随着恢弘而带点凄美的音乐,开头的氛围就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史诗电影,云层散去,一个若隐若现的太阳出现了,似乎快与橘红的天空融为一体,美丽,动人,却又带点神秘色彩,让观众不自然地陷进电影的氛围当中。开头这一段橘红色的景象,不仅带动观众的氛围,也为整部电影橘红色的暖色基调做铺垫。下一场景,是以一段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狮身人面像出现,通过叠画的方式不断放大,增加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然后就是奴隶们被强迫式地在劳动,背景音乐铿锵有力,并且与镜头剪辑配合的天衣无缝,节奏快而刚好,这一段巧妙地利用音乐剧的表现手法来说明故事的背景,埃及的法老王时代,以对奴隶的压迫来换取宏大的建筑的时代,埃及光鲜的外在却是建立在无数人民的痛苦中的时代。接着,又是另一段音乐剧的出现,士兵们到处掳走婴儿扔去尼罗河中给鳄鱼喂食,主人公摩西的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逃到河边,微风吹佛着他们的脸庞,母亲流着泪把摩西放进篮子里随尼罗河飘远,尽管惊险,可摩西仿佛得到神的庇佑般化险为夷,最后随河水飘进皇宫里,这一幕,幽蓝的纱幕被惊吓的水禽弄飞,河水也是幽蓝色的,远处是映着橘红色调的皇宫,带给摩西的是未知的世界,是全新的生活。
黑场的转场方式,马蹄声的出现,摩西瞬间长大成人了,和他哥哥拉美西斯肆无忌惮地骑着马在皇宫与城镇里飞驰穿梭,建筑台的倒塌很是气势蓬勃,有如身临其境,接连的闯祸也显示出他们的玩世不恭。摩西和拉美西斯被法老骂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大全景,法老和皇后站在左边的高台,他们背景就是远处巨大的人像,暗喻他们的权威与象征,摩西在右边离去,能注意到他们都是以侧面的形式对着观众,这也符合埃及的审美观,摩西的动作继续而画面变换切到下一个场景,也是一个大全景,以中间的通道分隔左右对称各有一座坐着的巨大人像,拉美西斯坐在右边的人像腿中,摩西在下面来回度步,也暗喻即使是他哥哥拉美西斯也是凌驾于摩西之上,在外面,摩西是埃及王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皇宫内,在他的家庭里,摩西却只是渺小的一员。同时,在电影前期的很多个镜头里,埃及建筑被夸张地放大,而摩西在这些巨大的建筑下面,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渺小,甚至卑微。
摩西得知自己身世而做梦梦到法老屠杀婴儿这一幕也很有意思,利用埃及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的埃及古代壁画去表现出来,艺术水准非常之高。摩西良心发现,阻止卫兵鞭打奴隶,一不小心把卫兵推下了,卫兵掉落的那一幕,用了一个接近90度的仰视镜头,快速地往观众掉落,视觉冲击力很大。摩西终于都离开了,离开那个有压迫感的石头皇宫,离开那个不属于他的埃及,走在沙漠中,他身后的脚印被风抚平,同时抚平了他的放荡不羁,抚平了他的玩世不恭,当他把身上的饰物抛弃,脱下假发的时候,正是他完全把过去的自己抛弃了,对于他,开始新生了。真是如此,他无意中到了米甸族人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摩西遇见神迹那一幕开始,有个长镜头是摩西的羊误入某个洞穴,摩西去找那只羊并来到洞穴前,前景是洞穴,中景是摩西,背景是明媚的阳光与天空,摩西走到洞穴里,一道幽蓝的光吸引了他,也顾不上走失的那只羊,这样的处理是能让观众察觉到将会有事发生在摩西身上,希伯来的神将力量借给了他,让他去拯救在埃及陷于水深火热的希伯来人民。
摩西回到了埃及,回到了皇宫,和拉美西斯说明他的来意,拉美西斯不同意,命大祭司和摩西斗法,这一幕很有意思,同样是音乐剧的表现方式,摩西的冷静,两位大祭司滑稽表演式的魔法,光影的变化,冷暖色调的穿插,以及埃及众神雕像庄严地出现。摩西与拉美西斯的对抗开始了,摩西利用神力让灾害降临于埃及大地,拉美西斯却还还是无动于衷,自以为日月星辰之王还是那样高高在上无所不能,有个镜头,拉美西斯与摩西的脸合在一块,然后慢慢分开两半,左边是代表拉美西斯的幽蓝色,右边是代表摩西的橘红色,他们本是兄弟手足,却在此时此刻分道扬镳,成为对等的两方,摩西在明,拉美西斯在暗,也暗指胜利始终是属于摩西的。最大的灾难降临在埃及了,整个埃及笼罩在黑暗之中。这次灾难席卷了整个埃及,拉美西斯的长子也不幸遇难死去,拉美西斯抱着儿子那一个镜头,左边是一束光照射在拉美西斯身上,那些雕像在画面的右方处于黑暗之中,拉美西斯躬着身,他此刻显得很渺小,法老高高在上的形象找不到了,拉美西斯对摩西的要求终于妥协了,并且,摩西和拉美西斯的关系在此刻彻底瓦解。
摩西带领他的人民离开了埃及,画面的色调又变回温暖的橘红色了,希伯来的人民面上挂满了笑容,人群浩瀚地奔去神说奶与蜜的地方,他们来到海边便止步了,刚好拉美西斯带领人马来追杀他们,危急之际,乌云密布,从天而降一团天火挡住了拉美西斯的去路,摩西再一次显示神迹把大海分开两半形成了一条去路,海水分隔上涨气势澎湃,希伯来人手举火把走进这条海水分开的路里,水壁就在他们的旁边,每当闪电一划过,照亮了水壁,能看见海中大鱼的轮廓,消瞬即逝的美丽。海水路到头了再次分开,一道橘红的明媚阳光投射进来,那是希伯来人摆脱埃及压迫的终点,拉美西斯和他的卫兵被海水淹没了,摩西带领他的人民上岸了,乌云散去,天空放晴,结束了,西伯来人自由了,摩西完成了他的使命。

 2 ) 宗教震撼

《圣经》这本书有很多种读法。宗教徒把它当成绝对的真理,对于书中的一些矛盾之处(在一些人看来是矛盾的)不厌其烦地做着解释工作。其实如果抛开宗教的成见,《圣经》也是一部启迪智慧的书籍。比如说,《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从此有了智慧跟罪恶,被神所不喜悦的故事,就与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异曲同工;亚当和夏娃生了该隐,是种地的,又生了亚伯,是牧羊的,说明了农耕文明可能出现在游牧文明之前;挪亚方舟的故事,说明了人类古代时期可能遭遇过大洪水(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埃及王子》给我的震撼是其它任何电影所没有的。这种震撼来自于宗教的美。任何宏大的场面,壮观的景象,在这幅神学画卷面前都黯然失色。中国古代也有宗教,但是程度远远无法和以色列的宗教相比。《圣经》我之前读过一些,并不是很了解,只感到一些平面的道德教训。但是电影却把这种宗教生活展现了出来: 原来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在神的笼罩下生活,虔诚地信仰上帝,每日祈祷祝愿,硫磺的火从天上将降下,审判降临世间,烧尽地面上的一切罪恶。人因信得救,走到了“流奶与蜜之地”。这种世界观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网上的好多评价却不以为然,指责神以暴制暴。或者侵犯人权。我觉得这种指责有一部分道理,但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事件放到历史和宗教背景里去看。我们是带着现代的价值观去看人类早期的历史,用人的眼光去评判神。有人跟我说,耶和华造了人,原本是爱他的,但是人类充满罪恶,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亚当和夏娃吃了果子,被神赶出了伊甸园;他们的孩子继续作恶,该隐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以至于不得和神见面;挪亚时期罪恶遍地,神便降下灾祸,毁灭除挪亚一家之外的所有的人。神对人的毁灭,是关于人类命运的问题,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而非以暴制暴,或者人权主权的问题。现代文艺喜欢描写充当救世主、审判他的人的人,这些人往往最终可笑地走向倒台,这些故事虽然合理,但是在我看来并没有对宗教构成打击,因为这些文艺描写的是人,而《圣经》所说的是神。摩西的时代谁也没有见过,这就给了人以自由想象和编造的空间。美国人拍电影,总喜欢在片子里宣扬他们的那一套价值观。异民族在银屏上french kiss,说着肥腻腻的美国英语,张口闭口freedom。摩西在影片里就说了好几次freedom,但是《圣经》里的摩西好像并没有说这个词,他只是执行神的意愿而已。

后来,神改变的他的方式,由灭人变成了救人。这种做法就是把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派往人间。耶稣用他的被钉十字架,以无罪之身负担人世间的苦难和罪恶,完成了对人的救赎。这是宗教的说法。

据说,古希腊的悲剧是: 剧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做错,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悲惨的。《埃及王子》也符合这一条件。摩西和法老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之后的重逢,法老还在为摩西开罪。可是,法老代表的是埃及的王权和奴隶制度,他要守护父王交给他的的基业,而摩西是受了神的呼召,前来带走他的人民。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天降十灾,法老最终屈服。有人会说,如果法老早就释放奴隶,事情就解决了。这种说法还是把二十一世纪的价值观加到古人的头上,人总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摩西,他的举动也是在知道了自己是以色列人,经过了痛苦的挣扎,又受到了神召之后做出的。法老没有经历过这一切,身份又不相同,难免心地刚硬,不肯屈服。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人的有限性所造成的悲剧。

摩西在做埃及王子的时候,他的眼神是少年轻狂、天真无邪的,到了后来,他手持神赐给他的杖时,已经是一个中年人,眼神里变成了承担,还有悲悯。摩西最初受到神的呼召时,是充满恐惧和怀疑的,但是他凭着信和勇气,以卑微的身份只身去见法老,向埃及的王权以及诸多(假)神开战,拯救他的人民脱离苦难,这是他的伟大之处。这部电影的精华,在主题曲《When You Believe》里面说得很清楚,我相信这样的一种说法,而不相信有些人所说的“摩西只是神的工具”。

这几天在家读《圣经》,看了《新约》的一些章节,《旧约》还没怎么看。有时在生活中会失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功名成就,似乎都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可是如果要问我,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自己也答不上来。我们生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地方,人不知该信什么,灵魂找不到自己的依靠。如果说人心中的空缺,真的只能用神来填补的话,那我们所走过的路,就留下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空白。



2009.02.10

 3 ) 每个画面都值得细细品味的《埃及王子》

大一忘记是什么课堂上老师播放过这部片子给大家欣赏,今天重温了一遍,画面和配乐还是那么的让人震撼。看到创作年份1998的时候大吃了一惊,20年前的制作水平居然还比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动画都厉害,心底深深地佩服之余还有点对国内动画的制作发展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整部片子透着一股音乐剧的味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就是一开头埃及奴役希伯来人和摩西被母亲送走那段,音乐的节奏跟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心理活动都那么的契合,恰到好处的紧张氛围和松弛有度的跌宕起伏,配合戏剧化的光影构图,很容易让观众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氛围中。

像上图这个画面的构图我觉得特别精妙,奴隶在法老的神像下艰辛地劳作,神像巨大威仪的双目冷漠地扫视着这些为了建造它而卖命的奴隶们,一下凸显了这一种帝王与奴隶间的距离感。紧接着一个领袖模样的埃及人进入了画面,他的头跟法老的头像重叠在一起,他一脸愤怒的催促着奴隶,这个画面中埃及人的形象巨大且充满力量而奴隶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和疲惫,一下又凸显了两方身份的对立。

摩西做梦的那一段运用了会动的壁画区分现实与梦境,接着又与摩西发现法老杀了西伯来人的壁画相呼应,最后这幅壁画还暗喻了拉美西斯长子之死。这个壁画承接了整个故事的两段大转折,一是摩西与埃及皇室决裂,二是摩西与自己的哥哥决裂。

虽然都在同一个场景,但是影片的美术通过光线表达出了不同的重点:摩西第一次发现这幅壁画的时候光线可以看到整个壁画完整的故事,从法老的手指到手中抱有孩童的士兵最后光线最亮的地方落在被扔进海底的孩童中间,光线照亮了完整的施暴过程,摩西得知了真相。摩西第二次站在这幅画面前的时候光线最远只能照到士兵们将孩童扔进海里,而光线最亮的地方在拉美西斯长子的身上,光线照亮着所有被杀害的孩童,长子就站在这些孩童往下坠落的最底下,手中的火把微微闪烁,仿佛流星陨落前最后的一瞬光辉。

整个影片中画面精彩的镜头非常多,私以为这部片子在音乐、美术上的造诣比剧情要更高一个境界。

可能因为我生活的社会环境带给我的价值观跟故事那个环境下所有的价值观不一样,我实在是无法理解既然神拥有那么大的能力为什么还要伤害那么多无辜的人去“震慑”他们厌恶的人,而不是直接的把自己的子民救出来。

为什么要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那些埃及的孩子也是什么都没做的无辜的人,难道就该死了吗?神口口声声说着生命、自由,难道埃及人的生命不是生命,埃及人的自由不是自由吗?没有仔细的读过圣经不知道准确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神终究也没有把人当独立的个体,神的潜意识里觉得埃及的子民就是法老的所有物,所以要通过威胁、破坏的方式去逼迫法老放人,我看不出这样的行为跟他们厌恶的法老有什么区别。

虽然价值观不同,但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好的影片,看在这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和一首首动听的曲乐份上,我还是无法不给这部片子打个5星。

 4 ) 说不出的滋味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从大道义上来说,摩西做这么多事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希伯来人。他在还是埃及王子时惊觉自己的身份而产生的那种痛苦的矛盾,令人心生同情。最后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依照神的旨意,完成了他的使命。
但是,我很不爽。
不爽一,看来看去摩西并没有很大能耐,无非就是反复声明他是神安排的使者,他不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反抗,万事都有神庇护着。他只需要传达神的旨意,具体如何实施,只要站在一边看着就行。这个使命当真是轻松。事实上是神解放了希伯来人,但摩西作为人,却成为了希伯来的领导者。看来,摩西的身份只是神在人间的象征。
不爽二,埃及王室已造成了无数血腥杀戮,而神对埃及王室的惩罚,最后竟然是一夜间杀死所有无辜埃及百姓家的长子。这样断子绝孙、以暴制暴的做法,实在令人心惊。
不爽三,摩西和拉姆西斯的兄弟情。站在大方位上看,两人的立足点截然相反,矛盾必然转化为仇恨。但站在两个人的方位看,摩西对兄弟的背叛,也足够让拉姆西斯痛心。最后拉姆西斯在岸边的长叹,早已不是对摩西带给埃及人民无尽痛苦的仇恨,而是对兄弟的呼唤。令人扼腕。
说到底,拉姆西斯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是埃及的法老,也肩负着埃及的责任。而摩西,命运自然比拉姆西斯幸运得多,因为他从出生,就得到神的眷顾。
人的命运生来注定,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无语。

 5 ) 抛开背景谈对错的,都是耍流氓;我只想吹它的神级表现力!

《埃及王子》算是相对冷门的佳作了,昨晚熬夜看完的,激动到凌晨1点多才入睡。

说说我是怎么找来的

最近在小破站看一部日剧《凪的新生活》(也叫《风平浪静的闲暇》)

里面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两个人看着一部不知道是什么的电影,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整得我一脸懵逼

为了发扬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求知精神,

我决定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看。

为了找到电影的名字,我机智地打开了弹幕,

终于在满屏哈哈哈里找到了一个及其不显眼的名字——《埃及王子》

不得不吐槽一句,冲这名字它就火不了。

当然我也看出来了,他们看的不是这个,明显是真人电影。

不管了,先看了再说。


先说说我对这里面所谓“三观”的看法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历史老师经常说一句话——

“要站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抛开时代背景谈对错的都是耍流氓”

有人看完《埃及王子》就怒了,“白眼狼”、“邪神”、“冤冤相报”,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你用现代的东方的三观,去看2000年前的西方圣经,明显是水土不服的。

况且不论东西方,许多公认的世界经典中都有着不符合现代人三观的理念。

比如古希腊神话里的各种乱伦,二十四孝的埋儿奉母、涌泉跃鲤。

对于宗教故事、神话故事,不妨持一个仅观看而不深究的态度。


在我心中,《埃及王子》是可以打满星的神作。

真正另我震撼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其表现力。

做个类比,如果把电影比作一场演讲,画面就是演讲者,故事则是撰稿人。

《埃及王子》的演讲者,无疑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上一部在表现力上另我震撼的作品是恶魔人crybaby,如今觉得恶魔人摆在他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会谈感受。

在这里列举几个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

故事开头以一连串希伯来人被奴役的画面,配合低沉的吟唱,直观地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所经受的苦难

还是婴儿的摩西躺在筐中随河水漂流,明知道他有主角光环死不了,但还是会为他揪心

壁画动起来,揭露希伯来人悲惨的历史,以及摩西的身世

多次使用人与雕像、壁画照应的手法,暗示从上一任法老到兰姆西斯,传统早已根深蒂固,也预示着兰姆西斯的顽固

两人决裂的一刻,兰姆西斯果断的动作,配合急促的音乐,让紧张的对立感瞬间竖立起来

兰姆西斯的孩子站在壁画中被残害的儿童的位置,预示着这个孩子之后的命运

灰色的画面,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两个人都是失落的

最后的高潮场景:分开红海


最后再来聊聊主题吧

我不相信“信神就能得救“,但是我相信信仰是有力量的。

这力量并非来自于神,而是来自于“信仰”这个行为本身。

能做出这种史诗级作品的人,想必他的内心也有着强大的力量。

 6 ) 最大的缺憾是

人不是神的工具,即使是奉行宗教,也应该遵循自由意志来践履天道。但是这部片里看不出摩西有什么伟大的。他同情奴隶仅仅因为自己也是希伯来人。和兄弟对抗的内心煎熬固然如此,但每一刻他都可以说是神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

这还不如英国青年贵族一时热血放弃继承的特权呢。

 短评

我觉得问题是这样的,因为《埃及王子》讲的是出埃及记,结果在豆瓣只有7.9的平均分;因为《美国队长》讲的是美国主义精神,结果在豆瓣的评分比雷神什么的都低。这事儿没什么中立可言。

4分钟前
  • Biomass
  • 力荐

98年的动画,现在看仍是相当牛逼,特别是劈海开路那段,太壮观了

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经典的美式风格,美式画风,美式故事,还有美式的表现手法。歌舞实在受不了,就不能别唱歌好好说话吗??跟说着说着就跳起来的阿三片似的。宗教性的观念让人反感,只是为了拯救一方就去毁灭另一方,难道这就是是所谓神明的正义吗???

10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推荐

美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性与美学表现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爱死原声,当年第一次听就爱上了。不过宗教性实在太强了我完全无法理解与认同,强调只要去信,但却完全没有为何信、如何信,而且这种通过灾难惩罚整个民族PK掉另一个或几个宗教的霸道真是让人反感。

12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梦工厂代表作,手绘动画的表现力对皮克斯3D来说也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4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音乐和画面堪称绝唱了 所谓“视听盛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片子美工 配乐 剧情那些都不错啊我不知道为神马很多人不喜欢,也许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片子标志了2D动画开始落没

20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圣经中的桥断,宗教神化系,老实说感觉人情味淡泊了点,当然成神都是要为了大爱忽略小情的!喜欢音乐和画面,不喜欢这故事!

25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还行

不信基督的人看了这片子会成为反基督的

27分钟前
  • 佛米
  • 还行

没办法,我就是喜欢配乐,一白遮百丑啊。。。。

32分钟前
  • 丁丁|刘
  • 还行

电影中的那首《When You Believe》获得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埃及王子》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给小朋友们播放的目前最后一部梦工厂出品的动画长片。台配国语版整体感觉还不错,不过唱歌部分没有对应的字幕辅助,好些歌词没听懂,而法老说的那句 “大王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脆弱的一环)” 是我最不满意的台词。最后「劈海开路」的段落和小朋友们联想到《海洋奇缘》。-2018.08.07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可惜我讨厌那种宗教自大……

3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爱和信仰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42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When You Believe已成绝唱矣

4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这部是我觉得美国真的特别用心去做的一部不算特别商业的商业长动画,一个10分钟左右的红海场面做了改了4年,其内容所涉及的背景故事,一切如果真能做到这个水平还是能在艺术性上站在一个高点上的

50分钟前
  • 蘭女
  • 推荐

上音乐课时放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老师无意地问了句:谁的歌? 教室里静了静,然后只有我一个人微弱的声音传出:Mariah Carey

55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推荐

撇开情节绝对是豪华整容精良制作,不过宗教故事永远让我退避三尺,究竟有何意义,宗教这种没逻辑的事不能减少半分痛苦和仇恨却让人没了畏惧和罪恶感,作为统治手段,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不客观。

57分钟前
  • Sally?imdb9?9
  • 推荐

直拍宏大圣经故事的适配形式:1默片2动画3彩色立体声现代。雷公那部法老众神感觉太写实如角斗士了。而角斗士并无神迹。红海分离真的不是单纯特效强大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问题,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抽离虚假感以凸显其“神”。 动画特质满足这点。但动画的缺陷是人类部分的低幼欢愉感,即使本片采用了大量真人电影明暗光影。同时满足时代远古、构图宏大、特效适度抽离虚假的是默片。戴米尔的十诫。现代电影拍出埃及记,不要直拍要拐拍。普雷明格的60年版。

6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畫得一如既往的好,雖然是美國人的風格,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卻無細節動人處。裏面的埃及音樂用錯了,用的是阿拉伯音樂。故事按照《出埃及紀》拍的,儘量中規中矩,但如此再現後總覺得hebrew的god變得比看bible時扯淡了很多,悲劇。

1小时前
  • 沉淪。與涅槃
  • 推荐

相比1956版的[十诫],这部动画把摩西的那个埃及大哥的人品美化了不少啊。。一连串看了N部迪斯尼动画之后,看个梦工厂的真是神清气爽。。

1小时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