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2005

剧情片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荷兰2005

主演:孙海英,陈冲,王海地,张凡,刘子枫,梁静,张曦文,高歌,洪一豪,李滨,李野萍

导演:张杨

播放地址

 剧照

向日葵2005 剧照 NO.1向日葵2005 剧照 NO.2向日葵2005 剧照 NO.3向日葵2005 剧照 NO.4向日葵2005 剧照 NO.5向日葵2005 剧照 NO.6向日葵2005 剧照 NO.13向日葵2005 剧照 NO.14向日葵2005 剧照 NO.15向日葵2005 剧照 NO.16向日葵2005 剧照 NO.17向日葵2005 剧照 NO.18向日葵2005 剧照 NO.19向日葵200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24

详细剧情

本片延续了张扬在《洗澡》、《昨天》等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式父子冲突与和解,以1976、1987和1999三年作横截面,勾勒出了北京一对普通父(孙海英)子(张凡、高歌、王海地)一路紧张但偶有温情的关系,母亲(陈冲)一直扮演中间调停人的角色。   爱好画画的父亲因历史原因没能成为艺术家,便强硬地给9岁的儿子定下“帮他成为画家”的人生目标,父子从此开始对抗;儿子长到叛逆的19岁时,一心想逃脱父亲的掌控,做过许多任性而为的事,但终败下阵来;30而立的儿子成为比父亲想象中还要优秀的艺术家,具备了与父亲对抗的资本,但他却心生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另一面,父亲也逐渐意识到,他多年来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长篇影评

 1 ) 有亮点,也有不足

此片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在不停的变化。不过在成长片里,不算太突出,觉得有几个地方不太自在。
1,宣布主席逝世只是表达一种时代特点,有些牵强。
2,孙海鹰的突然离开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谁能解释一下导演的意图吗?
3,觉得整个情节比较平板,父子的冲突总是那一套。 ;(

 2 ) 张扬的电影《向日葵》和前卫画家张晓刚

张扬的电影《向日葵》的海报和电影都采用了现代前卫艺术画家张晓刚的油画,让人看了过目难忘。电影是视觉,音乐和故事的综合,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或者没有好的画面,光有音乐是没有用的。《向日葵》讲述了画家张向阳的个人成长故事以及他和父亲之见的感情,如果这部电影没有张晓刚的画作,电影的影响力就没有今天这么大。我觉得张晓刚的画对张杨这部电影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的艺术如果能被电影这么受老百姓欢迎的商业模式展示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讲,艺术的价值也算体现出来。 看过《向日葵》,我建议你去同时也去看看张晓刚的画,为现代中国艺术的领头军予以一些敬重。
 

 3 ) 《向日葵》观后——我的电影情怀

    
    今天是冬至,1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不是娱乐圈的、作家圈的、以及其他喜欢黑夜的某些圈的,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不喜欢黑夜,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情绪低落的日子里,看了张扬的《向日葵》,并且被他所打动。作为张扬的同龄人,我非常感谢他以我们那个年代人的视角看社会的变迁。陈凯歌说电影是一种情怀,尽管你可能不喜欢他的电影,但这并不妨碍接受他的观点。的确,拍电影是一种情怀,看电影同样也是一种情怀。
    小时候喜欢到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也只有到影院才能看到电影。在那个没有影碟,没有电影频道,缺少电视,没有任何娱乐的年代里,电影是我这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主要的娱乐方式。我家附近就是电影院,因为是小孩子,经常被睁一眼闭一眼好心的收票阿姨放进去免费看电影,记忆中那个年代大家好像心地都非常善良,没有钱买票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电影带给人们的乐趣。电影当时就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难想像我的童年记忆如果缺少了电影这个重要元素将是何等的苍白。至今我还记得那些好看的不得了的电影,斗鲨,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从奴隶到将军,茶馆,大渡河,贵妃醉酒,三毛流浪记,少林寺………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许制作水平不高,但在当时娱乐产品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些电影带给了人们片刻的愉悦。上学后,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在还记得当时在首都电影院看完《天书奇谈》后,羡慕片中那个叫蛋生的胖孩子不用刻苦学习就记住了一大本天书时的心情。《黄玫瑰》、《超人》……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怎么他妈变成这副德行了呢?我毫不费劲就统计出:今年共去过2次电影院。一次是《星球大战》,一次是《无极》,不仅都花了巨款,而且都他妈看得灰头土脸的。这不是我心目中电影应该带给我的愉悦感觉。我心目中的电影应该是老少咸宜,物美价廉,朴实无华,最适合大众消遣,但艺术鉴赏力和娱乐性观赏性都在众多娱乐产品之上的产品,要把拍电影当作特别雅的事儿,同时也要把看电影当作特别俗的事儿。现在正好相反,电影从业者把拍电影这事儿整的特别俗,观众去看电影反倒是件特别雅的事儿。
    我反对电影从业人员把目前电影市场低迷简单的全部推卸给盗版和BT,还是要更多的从自身多找原因。如今动辄70、80块钱一张的电影票的确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香港一般的电影是50块港币,据说台湾更便宜,也就50块台币左右。以前看电影就像去食堂吃饭,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且非常平常的一件事,如今看电影恨不得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对某些人甚至成了极奢侈的事。我猜想是不是弱智的大陆导演们把香港贺岁电影理解成每年过春节才能看的电影?难怪看场《无极》像过年似的。
    鸿篇巨制《无极》投资3.4亿元,《向日葵》仅投资1280万元,也就是说一部《无极》可以拍摄27部《向日葵》。同样是北影韩三平,杨步亭这帮人投资,一边是巨资拍摄的《无极》骂声一片,商业票房却记录连创新高,一边是小投入的《向日葵》喝彩不断,但国内票房不足10万。10万块钱什么概念?如果张扬得了场不大不小的病,全国的票房收入还不够给他看病的,更不要说去哈尔滨第二人民医院看病了。
向日葵的确是张扬这代导演的典范之作。平民视角娓娓道来,一个画家,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也经历了计划到市场经济的镇痛,以孩子眼中的父亲,讲述了夫妻情、父子情、朋友情,总之一句话,亲情。
    《向日葵》像一部慢热的机器,文革阶段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交待,感觉故事是摊开在一个平面上,是二维的,我想这可能和张扬本人那个时候还小,对当时的社会理解不深有关,如果按照陈凯歌《霸王别姬》的路子拍文革部分,故事和人物则要鲜活得多。故事讲到接近现在的时候,人物形象开始立体丰满了,特别是影片最后父亲已经老了,他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对待孩子的粗暴是不对的,但又是出于无奈的时候,非常煽情。张扬后来也承认,这基本是他自己的生活。看来拍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是使电影生动的秘诀啊。
    影片美中不足是选了孙海英和陈冲,影片中孙的角色是画家,但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怎么看他都不像画家,倒像是一名标准的复转军人。陈冲的表演则更离谱,由于其离开大陆时间,在好莱坞混迹时间太长,脑海中已经基本忘记了七八十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其中最搞笑的一场戏是:居民大院放映露天电影《侦察兵》,儿子因为被父亲逼着画画,不能去看电影。妈妈疼爱儿子,趁父亲打盹的时候示意儿子赶快跑,当时陈冲向儿子示意的动作是美国大兵示意同伴进攻的歪头的动作,靠,笑得我当时就把一切人间烦恼都忘记了。张扬导演,这场戏应当是这样的:妈妈悄悄走过来,疼爱的摸摸孩子的脑袋瓜,笑着偷偷小声告诉儿子看电影去吧。唉,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啊。
    虽然《向日葵》在国内票房成绩不好,幸好墙内开花墙外香,只要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至少能够使张扬这样的导演存活下来,继续拍电影。短期内在就不能指望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了,但问题是我们也不能总是指望国际市场养活这些国内的本土导演啊。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国际市场的资金支持了《向日葵》这样的“三贴近”的电影,广电总局需要贯彻中央“三贴近”的却拍了最天马行空的《无极》。如果每年从《无极》27个向日葵中拿出10个《向日葵》,多给年轻导演机会,他们会做好的。应该相信他们的力量,就像那些老电影工作者相信当年还是小伙子的张艺谋、陈凯歌一样。
    我的电影情怀是一个普通中国电影观众的情怀,是希望我们电影市场健康,人气兴旺的情怀,是一个永远喜爱看电影的情怀。

 4 ) 《向日葵》:我用父亲的眼睛看世界

我和父亲前世一定捞乱骨头,半辈子都在和他闹折腾、搞对抗。

父亲,那个管束我生命的男人,影响我一生的男人,我对他的回忆就像一部父子斗争史。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被下放到农场,一去就是六年。我一直和小朋友们在四合院里玩弹珠、玩公仔牌、玩跳山羊、爬上屋顶用弹工弹人搞怪,直到父亲回来,我就没有再能和小朋友在院里玩了,只能待在家里画画。父亲一辈子就喜欢画画,被批斗之前是一个是团里小有名气的画家。下农场的六年,被斗的厉害,大拇指被红卫兵踩断了,之后手就一直抖,不能再画画了。父亲就一心希望我成为画家,我和他斗争的根源就是他让我画画。
小朋友在外面玩,我只能在家里画画;小朋友去广场看放映的侦察兵,父亲让我画画,直到他累得睡着了,母亲偷偷让我溜出去了,我只看到电影的结尾的镜头。那个时候年少的我,为了能摆脱画画,居然有过一些可怕的自残的念头,甚至也实践过了。高中毕业之后,院里的小孩都考上大学了,我没考上,爸妈让我上补习班,他们一心就想让我念大学,做画家。我偷偷溜到后海去卖东西,我不想读大学,不想画画,我想和刘军一起南下广州去做生意。小时候,父亲把我从院里小朋友的摔跤游戏中拖走;这次,父亲把我从南下广州的火车上拖了下来;后来,我们因为于红的事情争吵了之后,在结冰的湖面上,我在前面跑,父亲在后面追......
但是我终究还是在画画这条路上走下去了,他说我的天赋比他高,是画画的料,后来事实证明确实是那样的。
我的画展非常成功,《失忆与记忆》,父亲还把报导我画展的报纸剪下来收藏好。


在这副画面前,父亲停留了好长时间。
我一直以为,他让我用他的眼睛在看世界,其实,那也是我自己的眼睛了。


==================================
《向日葵》:续

【我的父亲】
其实,每个父亲,是每个儿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最man的男人。
我爸他其实是个好把手,种地、做沙发、弄电灯搞电路、修水管,样样都来赛。地震之后,从小养着的小喵不见了,我一直闷闷不乐,爸就用一本本子画了一个翻页就能动起来的小喵。小向阳乐得屁颠屁颠的。
后来,于红,我的第一个女朋友,戴着红帽子,围着红围巾,在冬天的后海的湖面溜冰,人群中那个特别扎眼的。我俩的定情信物,就是我画的那本在冰上翩翩起舞的她。

【常回家看看】
父亲刚回来的时候,我特别抵触他。因为他一心只想让我画画,我完全失去了自由。一开始我只称呼他”哎“。地震之后,每家每户只能领一点点生活用水,做饭、洗衣服都不够。爸带我到小河边,我们在河水里面洗澡洗衣服,那个下午我真开心。玩累了在树林里睡个午觉,醒来的时候,以为爸爸不见了,我急得到处找,一边找一边喊。原来那是打爸从农场回来之后,我第一次喊“爸”,爸在林子里面听到了,他哭了。
--
“密密缝,游子衣。“《常回家看看》从某年开始成为几乎所有父母和儿子或者已经说出口,或者一直放在心头的那一句话。
打一通电话;学下按摩,帮老头老太松松骨;陪他们去会晨运;下一盘象棋;买只八哥陪陪老头,让那只黑毛的鸟,替自己逗逗父亲开心。


【能量场】
有人说:父母不能什么事情都替子女拿主意,因为太强势的父母会剥夺了子女的能量场。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人父母的,走过的日子不可能重头take two了。
随着婴儿呱呱落地,为人父母的,就像自己的生命用另外的方式重新开始一样。
片子的开头就是我爸在妈生我的房门外面那焦急;片子的结尾,我陪在小韩身边,看我们的小孩出生,我哭了,用dv录下了令人无语地撼动的那一刻。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做一个父亲,我要让我的小孩从小自己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不会去强迫他。
我也会想,中国的新科举教育让小孩继续”光大门楣“、”光宗耀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果可以把小孩送到国外去读书,小孩可以浸淫在西方的智慧和文明中,沐浴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
但是,说不定,在那样的环境下,小孩想要的只不过是在四合院里和伙伴们一起跳山羊。

【阴暗的杂碎】
镜头一:只看到侦察兵的最后一幕就散场了,靠,我蹲在墙边,在墙上来回蹭自己的右手,蹭坏了爸就再也不能逼我画画了。

镜头二:我们把”缝纫机“叫做”衣车“,因为那个踏板踩来踩去就像骑车的油门一样。衣车的针是我经常观察的对象,好锋利,一针一针下去,布头就缝起来了。这一次,妈妈刚好走开了,顺着布,我的右手慢慢接近那个可以使我解放于画画的针。应该不会太痛的,要痛就那么一下,忍一忍就过了,以后再也不用画画了。针扎到肉里面,在肉中扎出一个又细又深的孔,白针子进红针子出,应该就像验血扎一下那样,血珠顺着针头一颗一颗得渗出来。不过,如果不是”珠“,不是”渗",而是“飙”呢?又如果衣车走得太快了,不止一针呢?那线头怎么办?说不定穿过了手指从指甲那面穿出来了呢?
观众不要太吊胆,昨天刚刚听到朋友说《白夜行》的剧情,好阴暗,为了片子不向那个方向发展,向阳爸出现了,按住了衣车。

镜头三:我是怎样进入红小兵的呢,话说,粉碎了四人帮,我们小学在游行,我爸团里也在游行。文工团的人一边跳舞还一天放鞭炮庆祝。一个鞭炮从天而降落在了同学中间,没多想,捡在了手上。中间的几秒,我听到无数人说快扔出去、扔出去,我爸正好在不远处看着我,握鞭炮的是右手,上次避过了衣车,这次来了鞭炮,应该是天注定我命不该画。我手握得更紧了。一声炮响,血肉模糊,为了观众的午餐或者晚餐,片子没有收录这段。学校特别表扬得舍己为人,我就这样加入了红小兵,但是还是没有最终离开画画。

镜头四:我和于红的第一次,起源于在后海她教我溜冰,湖面有的地方很薄,我和她拉扯着一起掉进了湖里。后来就顺着剧情烘干,点点点。那次我知道了我爸让于红把我们的孩子打掉,我出离的愤怒,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家。和父亲大吵之后,我冲出了家门,父亲在后面追,我要逃出他的控制。还是在后海的湖面,他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嘶喊,忽然,“咔嚓”一声,我回头一看,父亲掉进了冰窟窿了。冰层很薄,他大半个身体陷进去了,他口里呵出的热气分外显眼,好像越来越急促了。他没有让我去拉他,他嘴里说的是“你跑啊,你永远也跑不掉的”。他手扶的冰面也化了些,他身体又往下去了点。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李碧华的怪异小说,有那么一批小说是讲:儿子是来讨债的,前世你欠了他太多,今世他就投胎做你的儿子等你来偿还。脸颊留下一颗颗温热的、微咸的水样物体,我走到窟窿旁边,拉起了你。你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走了。我俩到底前世有什么天大的恩怨,为什么这辈子像是我还你,而不是你还我呢?难道我们下辈子,还是我做你的儿子?
==================================

 5 ) 悲观主义的向日葵

“时代”电影院是民营的,若一场次电影没人买票,该场次就要撤消,我抓住这个规律,伺候文艺片上映的时光出现在买票员的面前。这时候票房多为冷淡,我只消25元买一张票,就能把一个放映厅包下。领座员、放映员和打扫卫生的都为你一人服务。因为一场电影,大家有了明确而单纯的分工,相安无事,想到这些,我发出小人物的笑声。媒体工作的关系,“影都”、“民光”给我做了免费看片证,我却常自掏腰包,在“时代”看电影。那里没有暮气,厅大小妥当,座位适合我的身材,人少的时候我放肆地把腿搁上前排的椅背,这在“影都”做不到,前排总坐着一个无所事事、爱管闲事的胖领座员。她的股沟里似乎蕴藏不少故事,似乎又在等待故事的发生。我厌恶悬而未决的状况,不想和她照面。我知道这是理由,自私且偏执,为给自己一个交代,让自己下一次更自私更偏执。若看电影都不能由着性子,那有多悲哀?这一回我包场看张扬导演的《向日葵》。

第六代导演中,张元匠气、娄烨俗气、路学长土气、王小帅江湖气、贾樟柯匪气、刘冰鉴妖气、张扬的电影多点人气(这一路还有李玉、伍士贤、宁瀛)。就读中戏时,张扬和孟京辉一道玩实验戏剧,见过现代主义的世面,最后却走在现实主义的大道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大陆公映,这在那代导演中实属罕见。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四篇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手法先锋,概念别致,短小精悍的文艺短片,带点酸甜夹点苦辣,片如其名,小成本制作,赢得喝彩一片。然而得了便宜的张扬,未捡起便宜。第二部电影《洗澡》起,父子矛盾成为张扬关注点。时代变迁、旧城改造,人心浑厚之气随立场动摇,内外变化的齿晤推进情节,水到渠成,父子相互理解,在精神上把酒言欢。第三部《昨天》,也不例外,虽然主人公选择了艺术青年的特例,采用纪录片的手法,貌似成长故事,但着力最多的还是父子矛盾。儿子任性妄为,自暴自弃,父亲吃了耳光,也要把儿子扶正。子不孝,父之过。东方人顺理成章的真实情感,西方人恐怕不能理解,要不理解得太书本化。第四部《向日葵》。干脆借父亲之口,提出“儿子生出来,好象专门和老子作对的”,电影更多自传色彩,打开心扉,老实讲故事,以情动人,暴力和暧昧的情节都充满了情感信服力,私人却有永恒的魅力。

《向日葵》一片中“我”的许多经历与我相似。到了学龄前我才见到从新疆返回父亲。叫父亲和认识到父亲的重要性都经漫长的过程。画画和读书一样也是被迫进行,父母坚持不读书就成不了人。叛逆心理在生活细节中爆破,久而久之成为现在自私自恋的个性。中学早恋。爱情是生活最大的动力。它因为被压制,而被我更加珍惜。父母偷看我情书,告到班主任,老师以正义的姿态扼杀人之常情。父母师长在集体意淫我纯洁的爱情后,大笑一通,即对我大加指责。狗屁!中国父母无视人*权。要不视儿女为珍宝要不视为草芥走狗。到了婚嫁年龄,父母苍老,着急地为儿女张罗婚恋大事,恨不得回到封建时代一切包办。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把血汗化过水泥地板,为儿生为儿死为儿操劳一辈子,牺牲自己的健康,给儿女安顿一个家。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可悲的父母,从来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这样做称儿女的心愿么?两代之间矛盾四伏。可怕的是这样的关系基因般代代传递,不知何时突变。看完电影唏嘘不已,我在偌大的放映厅里难以抽身而去。

2005/10/25于宁波

 6 ) 沟通的必要

这是一部关于两代人之间代沟的电影。父亲对儿子的管教,一句话来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一种把孩子当作自己财产的思想,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什么会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因为父亲的生活被人(上山下乡)错误的引导,所以当获得自由身(上山下乡回来)后,要把儿子的未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画画。儿子的接受是无奈的,对父亲的服从是不要理由的,而且母亲作为第三方并没有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所以儿子和父亲的冷战始终没有停止。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如大多数这代中国人经历的那样,儿子用自己的力量反抗,以求在父亲要求的原则下面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且想尽办法离开父亲的控制。父亲的威慑力在一天天的减少,儿子等待完全自由那天的到来。可是当儿子成家立业后,生活依然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着,尽管矛盾冲突不再那么剧烈。儿子终于在是否生孩子这个问题上,说出来心中的死结,他希望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父亲暂时离开了儿子,反思过去。

黑格尔说:“悲剧是矛盾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沟通始终是解决双方理解不同的最好的方法,更何况是和家里人。不求对方认同自己的看法,但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短评

坚挺的张扬

6分钟前
  • 一沐
  • 力荐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8分钟前
  • c
  • 推荐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

12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17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

1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23分钟前
  • fancybright
  • 力荐

这就是典型

27分钟前
  • 小红帽
  • 推荐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31分钟前
  • 傻瓜粥羊羊
  • 力荐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32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34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37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44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49分钟前
  • 推荐

结尾矫情

52分钟前
  • La Roca
  • 还行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

54分钟前
  • leslieQ
  • 力荐

那个爸爸。。。

56分钟前
  • kindsos
  • 推荐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57分钟前
  • 丝绒陨
  • 还行

父亲啊父亲

58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