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1

主演:严顺开,王苏娅,李纬,孙道临

导演:岑范

 剧照

阿Q正传 剧照 NO.1阿Q正传 剧照 NO.2阿Q正传 剧照 NO.3阿Q正传 剧照 NO.4阿Q正传 剧照 NO.5阿Q正传 剧照 NO.6阿Q正传 剧照 NO.13阿Q正传 剧照 NO.14阿Q正传 剧照 NO.15阿Q正传 剧照 NO.16阿Q正传 剧照 NO.17阿Q正传 剧照 NO.18阿Q正传 剧照 NO.19阿Q正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1

详细剧情

身形猥琐、其貌不扬的阿Q是未庄一个靠打短工度日的小人物。他家徒四壁,穷得连姓都没有。虽然如此,阿Q却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或瞧不起装模作样的假洋鬼子,或与地主赵太爷攀亲。当然换来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甚至一顿毒打。好在阿Q有着一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所以肉体上吃亏的他最终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长篇影评

 1 ) 阿Q

阿Q本应是“革命”的主体,却因为没有接受智识教育,他本身既不理解革命,也不接受革命。甚至连“愤怒”的能力都没有。他懵懵懂懂中试图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却为“革命”背了黑锅,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阿Q的命运是悲凉的,愚昧的,更可悲的是他无力改变,甚至无法认识到这种悲凉。这并不是他应该被批判的原因。缺点每个人身上都会的多少有,所以我认为阿Q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那些缺点,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他什么都不想,或者说他甚至没有“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本能去度日。

 2 ) 阿Q

闲暇之际寻求了以安度世间的事情,正在电脑前,便胡乱的点着那些个图标,骤然停在了风行,那就看电影好了,片子的类型一般都是动画片、喜剧片,偶尔上来心思专心心理片,后来偏爱文艺片,现在上课真的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知之甚少,赵老师布置的作业推荐看《阿Q正传》,发现有目的地的做事还真是比较有效率的。
窝在沙发里开始了一段投入的旅程,满天星一开篇,就感觉是部老片子,上海电影制片厂勾起了儿时的小记忆,电影是祭奠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拍摄的,“诞辰”,“一百周年”,想到赵老师说的知道一个人名字后面标注的时间其实是很重要的,那是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真的是让我幡然醒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背景的。
鲁迅先生作序时的心理旁白,那神情深深的印记在我脑海,那种慢,那种静,那种无以言表。很用心的体会着,看着电影,另开着它的介绍,电影的拍摄记录,把电影和文字一起咀嚼。
看完电影感触颇多,最深刻的是阿Q进城前和进城回来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女人们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后来抢着买他的衣服,强烈对比土谷祠堂的老头对阿Q一如既往的好。让我郁闷也有点想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想女人的时候,对吴妈支支吾吾,我以为他要说我喜欢你,结果,结果竟然是我要和你睡觉;想投奔革命时,去赵府找到假洋鬼子我我、投投,被人听成头,轰了出来;审讯时前言不搭后语,就那么不明不白的做了牺牲品。
不得不说,我彪悍的把阿Q和孔乙己混了,当朋友过来站在我旁边,几秒后,见他不说话,我仰着脑袋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片子吗?《阿Q正传》,我说。屏幕刚好播放到酒家,我说,你看,这就是他喝酒吃蚕豆的地方。朋友怔了下,“那不是孔乙己么?”我猛然脑袋短路,阿Q?孔乙己?都是鲁迅写的吧?是!。。。
一般都是有书有电影,我就是癖好就是看完电影都要再看遍书,因为很多时候电影都是改编自书,既然是改编就是大改动小调整的无可避免,电影的影像传达是很到位,但电影是人演得,不同的人对情绪的表达不一样,传达附加肯定有演员自身的表述,而文字的想象空间更大,描述会更细腻。
看完书,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超乎完美的诠释了书中要表达的意愿,书中描述其实人性都一样,土谷祠堂的老头在书中也是在阿Q落魄的时候有说过话让他搬出去的,而电影美化了这个人物,给了一个更鲜明的人性对比。书中说在阿Q进监狱时,里面只有两个人,可以相处,而电影演得最起码有七八个,又丑化了几个人,整部电影就只有土祠堂老头的平和。
而最终还有一点不解的是影片最后的旁白,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电影中发现主角很是面熟,便搜索了他的信息,原来真的是现在备受欢迎的严顺开老先生,也看了他在1983年央视春晚演出的《阿Q的独白》,抽取了电影的精髓。也查资料了解了电影拍摄的背景及成果,《阿Q正传》被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选中,代表中国正式参赛,角逐1982年的金棕榈奖,是中国内地电影的第一次。而下边摘自秦全耀新浪博客的话,也似乎解开了那一点不解。
岑范说,当时他和严顺开都去了法国,场面很隆重,还有升国旗的仪式。影片最后有一段旁白说:“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其实并没有断子绝孙,而据我们知道直到现在阿Q还有许多子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不绝”。针对这句话,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有外国记者很尖锐地提问:“岑导演,影片中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那就是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岑范答道:“不错,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不过不仅是我们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能有,可能就在贵国也有像阿Q一样的人吧?”
提问的记者笑了,带头鼓掌,底下的掌声遂响成一片。

 3 ) 《阿Q正传》——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啊~~哎呦!

本片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拍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中篇小说,讲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社会状况。形形色色的普通老百姓共唱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风雨欲来满城飘摇,这个看似闲逸的小村镇也深受波及。后路无法回头、前头一片迷雾,立足中间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阿Q的存在,烘托出了当时人们精神娱乐和寄托何其荒谬。

取材于小说而翻拍的电影最难得地方在于:人们因为对小说的熟悉不仅在情节上已了然于胸,而主角的形象也早刻画于心。而严顺开老师版本的阿Q令我感到惊喜,所谓“演活了”也就不过如此吧:阿Q耍牛逼时的人模狗样和瞬间认怂的窝囊状都十分形象,不论是远景的走路姿势还是特写表情,都像是阿Q真的从书里走到了现实中。

阿Q这个人,当真是可怜又可恨的最好例子。他自私,根本不知道革命是什么只想借势作威作福一番;他可怜,活到了30岁还是孤家寡人且债务累累;他可恨,看见比自己弱小的就要欺负一番才痛快;他也老实,做短工踏实卖力灯油少他就不休息的舂米。只可惜他始终都是烂泥扶不上墙,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用精神安慰法慰藉白天受到的侮辱。骨子里还有恃强凌弱的奴性,加上天生家中一贫如洗,所以当穷人也当的四处被人瞧不起。

然而一个人被毁掉,不能说不是被社会泥潭淹死的。愿意跟阿Q喝酒哄闹的都是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只会怂恿阿Q做无良之事;有可能是本家的赵家,却嫌贫爱富欺软怕硬,从来也不想拉阿Q一把;尼姑庵里的尼姑看似一心向佛,放心不下的却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明朝香炉和灭亡了的清朝牌位,面对快要饿死的阿Q也是嫌弃至极乃至放狗来撵。唯一一个真心对善待阿Q的老人,虽然竭尽所能,但也力不从心。

阿Q未被善待过,他的内心还停留在见样学样的孩童年纪。他的所作所为正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丑恶和变形。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从未发生在他身上,而他耳濡目染的也尽是“金钱万能”这一简单粗暴的道理。酒帮助他麻醉白日的痛苦,精神胜利法弥补他软弱无能的天性,吹牛皮和说闲话何尝不是他驱赶孤独的手段。尽管这种交流方式令人不齿,甚至卑鄙可笑,却是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影片的服装很用心,角色经历变化前后都会用不同的服装表达处境。水镇上容人生活的空间变小,拥挤的同时也让冲突更为戏剧化。阿Q调戏吴妈的一场戏处理的很是细腻,然而阿Q这种直男癌深入骨髓的人获得同情已经是多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却被狗吓得从床上跳起来,对于一个灵魂病入膏肓的人,如何能救得了呢。他可笑,更多的却是悲剧。

 4 ) 辞世的鲁迅与严顺开,不死的阿Q精神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影书杂谈”(也不用关注了,已永封哈)

周树人写文章,不用原名,不敢,他那笔头,毒过隔壁家的三嫂和对门家的六婶,将来被骂的人醒悟过来,只怕是要掘了他的坟。

明明小尼姑已经咒下了,你这个阿Q,断子绝孙。

但是鲁迅不让,偏偏要在阿Q死后,说据考证,他并没有断后,他现在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仍然还活跃在各界。

严顺开更是一绝,把个阿Q演得跟书里一模一样,活灵活现。

凭此片,严顺开成为唯一获得过演艺界最高奖卓别林金拐杖奖的中国演员。这根拐杖,分分钟秒杀那些什么花什么鸡什么马的自娱自乐。

他演的阿Q,已臻化境,那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符号,你居于上位,你是赵太爷,你居于下位,你才是阿Q。

上位并不是稳固的,上位上面还有上位,下位也不定就是最悲惨,下位下面还有下位;所以有时你是赵太爷,有时你是阿Q,这样的身份,随着你面对的对象不同,也不停的变换。

身份的快速切换,赵太爷阿Q阿Q赵太爷赵太爷阿Q赵太爷,按理换来换去,变得太快会错位,容易整出精神病,但结果恁是没有,因为,阿Q有一个法宝总能够拯救自己。

大多数时候,阿Q是失意的,这时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打不赢,君子动口不动手;

挨了打,儿子才打老子的;

想女人不成,我还嫌她脚大呢,假正经。

阿Q还喜欢看热闹:

庙会聚赌,酒馆帮闲,哪里热闹哪里凑;

调戏吴妈捅了大漏子,听到有女人闹着上吊,偏偏忍不住还跑过去问问在干什么呢;

进到城里,看见杀头革命党人,嚓嚓,好看,好看啊。

这习好最终要了他的命,赵太爷家被劫,他去凑热闹,合着惹上了劫匪的嫌疑。

阿Q当然也有得意时:

小尼姑的脸,别人摸得,我也摸得;

有钱时,酒馆里的闲客,每人一斤酒,见者有份,我请;

幻想参加革命了,我现在要什么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最终没当成革命党,而是被当作劫匪杀头示众,他是既不知道所犯何事,也没有觉得司法不公:

他以为,游街坐监,本也是人命中注定的程序;

过堂受审,签字画押,他只是懊恼得狠竟把那圆圈画成了粒瓜子。

长轩亭口,阿Q终于知道了这是嚓嚓的地方,他想喊救命,但是他最终也没喊出来,直到死,他也没听到那好听的嚓嚓声音。

酒馆的人再谈起阿Q时,说究竟枪毙还是没杀头好看,阿Q竟然也没唱一句戏文,让人白跟了一路。

小D不同意,虽然和阿Q打过架,他觉得阿Q哥还是条汉子,毕竟他最终还是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死了,但是他留下的这个法宝,让我们凡事都能找到让自己转败为胜的路数,在精神上来取得胜利,调整自己随时可以接受现状。用一种想象的满足来麻痹自己,我们称之为精神胜利法,并把他发扬光大,和忘却这一祖传宝贝一起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高贵品质。

这种高贵品质,就以阿Q的名字命名,称为阿Q精神,文治武功,竟无往不胜,尤其运用在外交领域,更是得心应手。

至于阿Q本Q,他是死了,然而他那人生,仍然在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无尽地复制繁衍。

他只是在不停的变换名字和身份。

有时他是下岗工人,有时他是农民工,有时他是外企白领,有时他是学生,有时他是被踢出体制的赵家奴。

现今的长轩亭口也早已更名,大大的牌坊上书CCAV几个血红大字,小酒馆的帮闲换成了对着电视机的观众,游街示众也与时俱进地升级成了上一档节目,讲讲你的嫖娼3P, 有偿新闻,腐化堕落,挟冤报复…

唯一不变的,是县太爷还在,主事的八字胡与他一合计,要维持长治久安,就得拿住一个阿Q游街示众杀鸡儆猴,太爷红笔一勾,管你圈画得圆是不圆,叫你二十年后再变一条好汉。

 5 ) 重新思考阿Q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闫老师的表演并不满意。在我的印象中,阿Q会更地痞无赖一些,脏一些。总觉得闫老师的阿Q正派了一些。

可是如今重新再看这部电影,才敬佩闫老师的表演真是经典。

阿Q这个角色不好处理,他是个小人物,没有家没有土地靠打短工为生。说话腔调油滑,和尚摸的我摸不得,是阿Q的经典台词。如果单纯从小人物的表象去处理,阿Q说话低俗又低三下四,这样一个形象极易让人讨厌。

但阿Q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无聊,他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性的悲哀,精神胜利法。

所以闫老师的阿Q绝不是表面的痞,他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在鲁老爷干活时,阿Q脱了外衣,手脚利索。这样的阿Q与无数那个时候的农民一样,只是低头干活,只是一个干活吃饭的人。佩服闫老师的表演,他不仅抓住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连表情也抓住了,憨憨的又带一点讨好的意思。这样的阿Q是不会让人厌恶的。

在谈话中阿Q忽然意识到无后的大事,与女佣说了要睡觉的话。阿Q的举动是人之本能但他的行为确实不恰当。但还未及厌恶阿Q,就看到了他的可怜。先是吴妈的大哭大闹,阿Q一脸的茫然。接着鲁家对阿Q的追打,闫老师的处理得当,他躲闪害怕,身材的对比显示了阿Q的可怜。最终衣服被扣压工钱不给,阿Q缩头缩脑的被撵了出来。

这一段闫老师的面目表情精彩,演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怜。

重读经典,才发现演员的魅力。

 6 ) 从《阿Q正传》看阶级固化

老艺术家的演技真是炸裂,严顺开老师将阿Q演的令人动容,让人心疼。而阿Q短暂的人生也令人唏嘘不已。
改革前,阿Q在“未庄”是一个不受尊重的短工,甚至连姓氏都不详,他想方设法希望可以受到别人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阶级流动,于是他自称自己姓赵,和赵老太爷是本家,没想到却被打。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本希望通过投入“革命党”来实现向上流动,结果却不清不楚地丢了性命。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等,于是社会差异出现,而关键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了权力,这也造成社会阶级分化。
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影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因素,钱穆就认为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资本时代”的转变,这主要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增多而发展的,而“资本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阶级“全依贫富而分”。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往往具有内在联系,比如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多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获得较高的文化地位,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等等。阿Q正传中,作为地主的赵老太爷家境殷实,所以听见敲锣打鼓,在酒馆喝酒的庄稼人不假思索地就说出,“这肯定是赵老太爷家的儿子中了秀才”,而作为短工的阿Q想给自己脸上贴点儿金,称自己也姓赵,甚至被其侮辱“你也配姓赵?”作为庄稼人,阿Q可以说是非常“能做”,但是他还是很穷,只能住在土地庙中,因为穷所以他没有接受过教育,最后可以说死于没文化,稀里糊涂地画了个圆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虽然阿Q一直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过得似乎心满意足,但是他也在不断追求希望可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于是当革命潮流吹到了未庄,看到赵太爷被抢、举人老爷革命坐立不安,尽管他并不了解革命,但是直觉告诉他,革命对统治阶级不利那么对于他肯定是有利的,于是他大费周章想加入“革命党”,但最终失败。而赵老太爷因为有钱,他可以花钱使阿Q成为替罪羊,而他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使自己的儿子成为革命党,最终保全了自家。
阿Q和赵老太爷一家的命运说明社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程度过高会导致社会固化,拥有越多资源的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排他和内固机制促进社会封闭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上层阶级会利用各种策略减轻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比如赵老太爷通过关系网络让钱太爷的儿子介绍自己的儿子成为了革命党,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改革的不良后果。而此时,尽管下层阶级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了更多机会实行社会流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遭受的风险往往比上层的人更大。当改革发生时,阿 Q甚至连想成为革命党都没有门路。赵老太爷的儿子被剪了辫子衣服上就挂上了“桃子”当了官,而酒馆里的普通人则因为被剪辫提心吊胆、被嘲笑。
阿Q正传中的阶级固化不仅体现在代内的社会流动,也体现在代际的社会流动。《阿Q正传》中最明显的父子关系就是赵老太爷和他的秀才儿子,赵老太爷因为家产丰厚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给自己的儿子接受好的教育使其成为了秀才,这也是他儿子最后能成为“革命军”中的官员的重要原因,所以钱穆认为在资本时代,“虽无世袭之名,但有世袭之实”,父辈的社会地位对于子代惯习的形成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具有重要影响。与此形成对比,作为劳苦大众的阿Q甚至“没有娶亲”,真的像小尼姑诅咒的那样“断子绝孙”。阿Q具有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所以当他摸过了小尼姑的脸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有个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于是他对吴妈说,“我想和你睡觉”,这成为他的一个污点,也使得自己终于无法再在未庄生存下去,这也使得他最终断了娶妻生子的“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老太爷要“买小”,而因为他有钱所以在外人看来这无可厚非。
《阿Q正传》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在他死后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旧社会交替之时的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固化依然存在,不论是代内向上流动还是代际向上流动都十分困难。当社会发生巨变时,社会上层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排他和内固等策略实行社会封闭,尽量减轻可能的向下流动,而社会下层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风险则远远超过上层阶级。



小问题:
(1)吴妈是真的“正经”还是假正经呢?
个人觉得影视作品中的吴妈是假正经
(2)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似乎总是生活地心满意足,但是他是真的满足还是伪装呢?
个人觉得除了赌博被打那段还有最后死刑那段能够感受到他的忧伤,其他的地方真的很难判断他是否是真的开心。
(3)赌博被打那段感觉不太符合情理。
因为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一般同村的人不会光明正大使手段,所以那些打人的人应该是外村的;而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一般农村人的集体意识一般比较强,当遇到自己同村人被外村的人打,尽管存在矛盾也应该同仇敌忾一致向外,但是当阿Q被打时,甚至连劝架的人都很少。难道是因为阿Q太不受欢迎?

 短评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12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2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25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27分钟前
  • Vulpecula.h
  • 推荐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32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3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改变了吗?没有

39分钟前
  • 汉堡
  • 力荐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42分钟前
  • 🇦🇷🇦🇷
  • 力荐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4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4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53分钟前
  • 尘飞扬
  • 力荐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

58分钟前
  • Sputnik
  • 力荐

高中语文课

5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1小时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小时前
  • 纪月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