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04:44

详细剧情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发条橙》:人类失去选择自由之时便是不复存在之时

这是影视剧本精读课布置的一项作业,算是我写的第一篇长评,在几个朋友的指导下最终完成。内容会浅显一些,还请各位友邻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万分感谢! 用图片的形式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内容哪里触碰到了不该触碰的,第一篇就变成这样,就很离谱和无语,请大家见谅啊啊🙏🙏🙏 永远爱斯坦利·库布里克!!!

 2 ) 只有笨蛋才思考 聪明人靠灵感~

1.人来到世上不只是为了接触上帝的。那种事情会把人的元气、人的潜能统统抽干的。

2. 当丁姆对著醉鬼的脏嘴打了几拳之後,他不唱了,大喊︰“接著打,干掉我,你这杂种窝囊废,反正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臭世界没意思。”我让丁姆停一下,因为听听这种老朽物谈人生,谈世界,会吊起我的兴趣。我说︰“哦,臭在哪里呀?”

他嚷道︰“臭就臭在世界上允许以小整老,就像你们这样,没大没小,无法无天。”他大声疾呼,挥舞手臂,遣词造句十分了得;只是肚子里冒出来 咯 咯的怪声,就像里面有什麼东西在旋转,或者像某个鲁莽的家伙发出声音想要打断他,所以这老头不断用拳头加以威胁,喝道︰“如今不是老人的世界啦,也就意味著我一点也不害怕你了。老兄,因为我己醉得你打我都不觉得疼,你杀我都乐于死。”我们大笑,狞笑而不说话。他就说︰“如今究竟是什麼样的世界呢?人类登月,人绕著地球转,就像飞蛾绕著灯火打转,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的法律秩序。恶事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

3.诗人的上唇像类人猿,耷拉的老嘴里含著烟斗。

4.我看了看顶上的一页,上面有书名《发条橙》,然後说︰“这书名颇为傻冒。谁听说过上了发条的甜橙?”接著我以牧师布道式高亢的嗓音朗读了片断︰“——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後一轮的橙汁,供给留著胡子的上帝嘴唇,哎哟,生搬硬套只适于机械装置的定律和条件,对此我要口诛笔伐——”

5.他摇动著,皱著眉瞥我一眼,仿佛用尽了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6.像没有淤泥的湖一样干净,先生,”我说,“像夏日的晴天一样透明。”

7.如果人们善良,那是因为喜欢这样,我是绝不去干涉他们享受快乐的,而其对立面也该享受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顾这个对立面。而且,不良行为是关乎自我的,涉及单独的一个,你或我,而那自我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非自我”是不能容忍不良行为的,也就是政府、法官、学校的人们不能允许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能允许自我。弟兄们哪,我们的现代史,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小自我奋战这些大机器的故事吗?对于这一点,我跟你们是认真的。而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喜欢做才做的。

8.位学问渊博的作者说了一些老套套,他大谈所谓的“没爹娘教训”,社会上缺乏真正高明的教师,去狠揍那些无辜的傻瓜,把乞丐式劣根性逐出体外,使他们呜呜哭著求饶。这些傻乎乎的文字真令我喷饭,不过,能在报纸上追踪到自己在夜以继日地制造的新闻,味道真是不错嗳,弟兄们哪。每天都有关于“现代青年”的情况,但该报登过的最好内容是一位穿立式领衬衫的大伯写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的︰“原来是魔鬼逃出了地狱”,它如雪貂一般钻进了年轻无辜的肌肤,成年人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炸弹和胡话。那话说得对。他是半仙,明白事理。所以我们年轻无辜的孩子无可指责。对对对。

9.暴力滋生暴力。

10.良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是自由选择,人若无法选择,就不是人了。

11.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

 3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残忍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其实我看到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发条橙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暴力和洗脑为特点,看的时候明显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压抑。不过我想这部电影还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描写了对人性的摧残的后果,阿里斯这个实验品最终证明是不人道的,通过这样治疗的罪犯最终肯定也会像阿里斯那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比谋杀更卑劣的罪行。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而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一样可怕。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而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和人性。

 4 ) 关于《发条橙》的心理学思考

《发条橙》是20世纪鬼才导演库布里克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却曾因为片中大量的性与暴力情节一度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禁片。至今为止,关于这部头顶光环的“坏电影”的毁誉争议从未曾停息。不过它却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影片不仅对政治、社会有隐喻价值,与心理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家热衷于运用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全片中无处不在的性暗示与布景的象征意味。而影片的内容更是涉及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题投射技术、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过程。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随处可见心理学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对人的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行(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深层的展露,它带给观众无尽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心理治疗的几个流派所采用的人性观点的辩证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人公人格分析】 影片从一个脸部特写开始,一个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的俊秀的白人少年,脸上露出轻蔑且邪恶的狞笑。之后镜头被拉远,依次露出了少年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身着类似中世纪宫廷装白色衬衣的三个伙伴。这正是我们的恶棍小主人公亚里克斯和他的三个哥们,彼得、乔治和丁姆。他们在正坐在的一个装饰奇特的叫科洛娃奶吧的场所,一边品尝的掺了药品的牛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这个地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墙上的壁画与装饰也极具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意味。这样的影片开头不禁让人联想到精神分析中的象征性暗示的同时,也奠定了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隐喻基调。 这是一群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问题少年。突出的特征便是随意滥施暴力,且损害社会的规范和他人利益后,毫无愧疚之心。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以一种荒诞派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这四个口音俏皮奇装异服的妙龄少年饮用含有迷幻剂的牛奶、攻击大学教授、痛扁老乞丐、夜闯民居,打群架,相互斗殴、逃学抢劫、强奸妇女等一系列邪恶的勾当。与一般的犯罪电影展示的黑社会分子的打砸抢杀不同,这些男孩儿的反社会行为并不以反社会本身为目的,他们的所有动机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对于社会教化的那些大道理他们心知肚明,并常以卫道士的口吻调侃自己的过错,但是这些“理性时代的异端邪说”,对这些少年来说“即使明白什么是对的,并加以称许,但错的东西要照做不误。”社会道德规范的谴责并不能带给他们的情绪上半毫的罪疚感与焦虑感。另外,他们思维清晰,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精神问题,这些混世魔王不过是一群知解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却未经道德社会化的、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无计划无目的,也无责任心无义务感的小捣蛋鬼而已。 库布里克在处理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场面时极尽电影语言的美学之能事,不仅营造出了前卫的视觉效果,而且开创性地将听觉元素融合在其中,古典交响乐与暴力及性镜头的配搭产生出了奇妙的视听感受。这部影片自始自终都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奇思妙想,从镜头语言与到影片配乐,无论布景设置还是色彩运用,处处都彰显着大师风范。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亚历克斯们拥有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与人格模式被称作“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当然,有时异常行为的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目前主要判定指标是看这种行为模式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相适应。 亚里克斯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此外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他甚至还是圣洁高尚的古典乐爱好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露声色地将影片的观众引入到对于邪恶起源的困惑中。不过,就目前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也还不足以弄清楚邪恶到底出于何处。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个体与其生长环境的互相作用,以缓慢的速度逐渐反展形成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之所以纯以自我的满足为出发点、知过不思悔改又毫无羞耻之心,是典型的掌管道德的“超我”没有建立起来的表现。行为主义则顽固地不关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由于儿童期的好坏行为未能得到父母合适的奖赏与惩罚所致。虽然不同流派对于人格障碍的原因有着不同的推测,但这些推测仍旧都因流于片面简单而无法提供系统性的证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极少主动求医,也很少得到治疗,即使治疗,他们对于各种治疗策略仿佛都存在“免疫力”,往往是疗程旷日持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清,难以根治”的顽疾。 【“发条橙”意指为何?】  英语的“甜橙”称为orange,在马来语中orange却有“人”的意思(小说原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片子命名为“发条橙”实则是指“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电影的小说原著作者解释说“发条橙”——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机体上去。 “上了发条的橙子”中“发条”与“橙子”关系的象征寓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个纬度去解读,但综合来看,都是对于“自由意志”和“社会限制”矛盾关系的辩证思考。 1.被与生俱来的野蛮原始本能所支配的人。 小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伴们表现出的暴力嗜好良知缺失可以用基督教里宣称的“原罪”来解释,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理论里“死亡本能”所指的“暴力与性”的部分不谋而合。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物学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本质上是对立的,从人类的人格结构来看,生物学的人是指包含了个体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本我”。本我是心理能量之源,以“快乐原则”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社会性的人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建立起来的“超我”部分。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行事,代表社会的是非观。而心理结构中的“自我”是为平衡的“本我”与“超我”的战争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现实”为原则,帮助本我得以用不触犯社会规范的方式满足其欲望与需要。 亚历克斯们这些一意孤行肆意妄为的年轻人,他们青春中充满了动物习性的演绎。如同是一个个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直线行走的发条小机器一般不由自主。只是这些横冲直撞的小机器,走着走着,终于有一天要碰壁,撞得头破血流。 2.政府利用医学实验改造后,被强化刺激所支配的人。 对于该部影片,评论家及观众争论点的更多集中于政府在对待问题少年的改造时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上。 影片中政府矫正小亚历克斯恶手段是打破他过去的情绪提升剂——美妙的贝多芬们与暴力、性等行为之间的原始联结,重新建立了暴力行为与恶心作呕反应得联结,从此,别说是行使暴力,哪怕是被别人施与暴力或者是听到过去会带来快感的古典音乐,亚历克斯都会痛苦不已,用小说原著的中原话来说就是“把快乐的战斗变成垂死的感觉”。这种方法其实是典型的行为主义流派下的厌恶疗法,它的原理是将不当行为(这一行为受到某种愉快体验反应的强化)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问题行为。一般来说,由于厌恶刺激(催吐剂是常用的厌恶刺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和副作用,厌恶疗法需要在其它干预措施无效且来访者愿意的情况下才会选用。 (另:矫正亚历克斯的过程中医生利用了呈现影像的方式让其体验暴力与淫乱,这一点与库布里克在影片开头时对于我们每个观众做的事大同小异,无怪乎许多观众表示看的差点儿吐了,或者干脆看不下去。“现实世界的色彩,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时才显得真真切切。”在第一次观看治疗用的可怕电影时,小亚历克斯的独白说。你感受到了吗?) 主流的观点与《发条橙》的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本人的观点一致——“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外表是有机体,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政府的做法只注重矫正效果的而不注重个体是否真的从心向善,这种剥夺了人的道德选择权的改造时缺乏人道的。 事实上,类似的批评不只见于对电影演绎本身的评论,行为主义治疗流派在其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备受这样的道德责难。批评者指出,行为治疗以行为改变为目标,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内在变量,不关心症状背后的原因,忽视了人的价值观与主观能动性,治疗过程更类似于对人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人甚至认为,行为主义治疗违反人道,与洗脑及酷刑无异。

对此,行为治疗者的回应是:治疗天生就是人道的,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对行为进行控制,其它疗法的控制无非是隐蔽一点、间接一点,人们会对此使用一个不太刺激的词——“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治疗是否是控制,而是这种控制是否有益于来访者与社会。当然,这种争论随即就陷入了“什么是真正有益”的循环诡辩中。 不过就实施来说,行为主义治疗是一种简洁明快又相对疗效显著的疗法,它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主义治疗加入了考虑认知的成分,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取向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被普遍接受的治疗取向,应用于个体障碍及社会事务的广泛方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发条橙”表达了对后工业文明导致的半民主半专制的可能对人性造成伤害的担忧。具体是指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可能带来的主客体身份混乱。 影片中出现的被各种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所装饰各种房间、怪异的概念化的布景、前卫的太空化的家庭、卡通化的父母、亚历克斯母亲颜色艳丽的假发与着装,象征人体器官的仪式性的服装、奇怪的词汇与语调、人与人之间虚情假意的寒暄与装腔作势的关系。这一切都以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导演刻意的安排之中,展现了一个由各种符号组装起来的、色彩光鲜,但情感与意识都流于肤浅与虚假的未来社会。 这个社会与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的那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和浅薄化,孩子们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热爱消费、热爱滥交。人们被接受到的大量的信息关起来,陷入自我中心,被“快乐至上”和感官刺激所控制,放纵、消遣、娱乐至死。 库布里克的作品往往带着很浓的反现代性色彩,这部也不例外。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福柯《疯狂与文明》的句式来表达:发条橙是现代的牺牲者。 【个人暴力or社会暴力】 社会限制和自由意志的辩论,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发条橙》带来的最大的疑问便是“上帝究竟是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 “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善心是人主动选择的,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影片中在监狱里负责道德教化的牧师如是说到。然而,学了多年的心理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渐渐明白,人类能够达到的abnormal程度超乎了个人的想象能力之外,正如电影中实施治疗的医生所说:“设定界限总是困难的,世界是一体的、人生也是一体的,最最甜蜜、最最美好的活动也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暴力,比如性爱。”

人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是以伤害其他更多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这种自由意志是否仍该合理存在?如果你的内心不愿接受,是否至少可以让你的身体去学习——暴力是可怕的东西?影片中的牧师与医生提供了看待“个人暴力与社会暴力”问题的两种经典的角度,但导演并没有表现对于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向,影片的任务在于展示,观点的选择权交还予观众。 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医生的说法。事实上,只要是社会性为特征的生物,相互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相互控制史。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一旦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就应该接受改造。在道德教化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利用强制力迫使你不再伤害社会,这种强制是最后符合人道的选择。不过,影片中的政客显然并非基于如此高尚的考虑,他们关心的不是犯罪动机、不是伦理规范,仅仅只是减少犯罪的政绩而已。“用集中犯罪的方式惩罚犯罪”的以关押来改造犯人的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小主人公亚力克斯进入监狱以后,无论是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暴力惩戒,还是和风细雨般的宗教教诲,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悔改之意。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甚至在改造实验注射“吐根碱”的时候,他想着的仍是出去后重新召集帮派,继续过从前打砸抢烧的快活日子。)政客们开始试图通过新的手段进行狱政改革,“除政治犯以外,其它犯人扼杀掉犯罪反射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成天滋寻衅滋事的社会不稳定因子的小混混,则收编到警察队伍中去。这些方法可能有其研究科学的研究背景,但至少在影片中,我们发现政府这种解决青少年犯罪的作为,对于罪犯个人和这个社会都是后患无穷的。

库布里克电影,政治寓意的讽刺往往十分之深刻,然而这部影片的批判性被隐藏了,甚至有点不置可否。这种刻意消减了原著中“强调教化”的处理方式中背后的用意也颇耐人寻味。 关于亚历克斯自由行恶意志的恢复,影片交代的较为轻描淡写。或许与亚历克斯坠楼后脑区的受损与修复有关,又或许心理医生在催眠状态下对他做了系统脱敏。总之,亚历克斯一觉醒来,医院里笑容甜美的女护士的卡片投射测验结果说明了一切——“一次治愈”与“二次治愈”之间,被政府的高超改造技术轻而易举拿走的“行恶意志”又被完好如初地还回来了。 影片看罢,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2009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少年事件。 在未受到网友大规模批判之前,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戒网专家”杨永信和他的“行为矫正治疗”: -------------------------------------------------------------------- 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很多家长尝试过各种手段,包括打骂,找心理医生,找别的网戒中心……据说,都比不上独创“醒脑”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 而杨永信治疗的关键是被称作“13号”房间的地方——行为矫正治疗室(电击治疗)。杨永信告诉记者,这里曾得到各界领导的视察和关心,领导们看到网戒中心把顽劣的网瘾孩子改造成天使般的青春少年,都非常惊喜。 ---------------------------------------------------------------------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警世与醒世的价值,拍摄于四十年前的《发条橙》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被电影删除的二十一章】 影片以亚历克斯的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谢幕,而原著的作者还有故事要讲。库布里克砍掉了原著中拥有教化意义的的二十一章,让本以“大团圆”收场的故事提前以寓言讽刺的方式结束了。影片的结尾讽刺性的预示了恶棍少年暴力意志的复苏,虽然经历了诸多事件,但他仍然是怙恶不悛的典型,人性里没有丝毫悔改的的力量,道德与性格仍然不能有向善的变化。库布里克二次元创作后的结局似乎昭示着他对人性持的消极看法:人天生具有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在许多时候人类就倾向于自我毁灭。 而原作中的结尾看起来更像印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性观:相信人有“善根”,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作者这样解释他的立场:“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表明主角或者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否则创作小说的意义其实不大的。”那么被删除的二十一章里我们的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又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来说,主人公遇到了唯一没有与它为敌的老哥们儿,对方厌倦了暴力,早已成家立业。在“好哥们儿”经历的感召下,这位邪恶的小主人公幡然醒悟到自己也想结婚生子拥有美满安定的生活,他终于意识到人生应该有所建树而不是一味地暴力破坏,对于自己烧杀掳掠、穷凶极恶的过去颇为羞愧,憧憬着能拥有洗心革面的未来。 如果小说结尾的这个逻辑具有现实发生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绝不止“一切都会好的,上帝的运作神秘莫测”这么简单,它的发生与亚历克斯在行为治疗之中与之后的具身体验脱不了干系。 前段时间关于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的事迹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广,卢安克本人的教育是以一种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弱化说教,重视体验为核心的理念。这与心理治疗中森田疗法的一个态度相似,森田疗法认为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调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在行动中才能获得单纯的思考或者知识理解所不能获得的领悟。行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现,也能改造人的性格。所以该疗法不关心认知改变,即它不注重说教,治疗的改变的着力点被放在情绪和行动上。依照这中观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亚力克斯之所以在原著最后一章中能够获得了道德新生的力量,其实是由于之前被迫行善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的了他对善恶的内部认知,也逐渐影响了他的意志选择,重塑了他的人格。 除去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首尾呼应的影片结构中,其他角色的心理模式及人物关系也非常值得思考,亚历克斯的父母、养猫的独居老太、反动作家、老乞丐、小团体里的丁姆和彼得都昭示着一些人性中并不那么理想的东西。父母与孩子之间、哥们儿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都缺乏深刻的感情,每种角色都自私自利却装模作样,社会关系的伪善性显而易见。 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对白设计大多遵从小说原著,极富语言艺术色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调,大大增加了观众奇特的感受。音乐运用、影像美学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发条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神作,它的影像表现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电影技术及社会背景的局限,即便是4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会为它的前卫性所惊艳,为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发条橙》是那种看过这后会久久萦绕在你脑中,挥之不去,让你有所困惑,有所思索的影片。甚至你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它的情节与画面,而忍不住想要再看一遍。这就是伟大之物的妙处,促使你一吮再吮、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人类这种鲜美多汁的大橙子本身就太过复杂,大橙子与大橙子彼此联系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错综无比。电影能展现的人性只是一星半点还总扑朔迷离,但是好的电影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它们总能刷新人类对自身及社会可能性的认识。

 5 ) 发条橙

  艾力是个学生,却无恶不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和几个狐朋狗友穿上奇装异服,喝上一杯掺了毒品的饮料,然后四处寻求刺激。他们疯狂殴打在路边独自唱歌的老乞丐;他们与另一帮小混混进行野兽般的搏斗;他们开着跑车在路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他们来到了一幢郊外的别墅,戴着面具,哼着歌,打残了男主人,轮奸了女主人。回到家,打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艾力无比惬意。这就是艾力的一天。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艾力总是以领袖的面目出现,但他的强权与蛮横引起了其他伙伴的不满。他在“音乐带来的灵感的指引下”狠狠教训了那两个反对派,祸根就此埋下。在又一次寻求刺激的活动中,艾力被伙伴出卖给了警察,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在那里,他吃了苦头,当然也受到了所谓的教化。事实上,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总统选举正在进行,狱政改革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在朝党以监狱人满为患为由,主张用刚发明的“洗脑法”使犯人改邪归正。但在野党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但试验还是进行了,而对象正是艾力。试验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艾力地眼睛用器械撑大,让他持续不断的看暴力电影,背景音乐却全是贝多芬的《欢乐颂》。结果证明试验是成功的,艾力即便是面对百般凌辱他的人也无法动手——一想到暴力他就呕吐成一团;面对衣不蔽体的美女他也无能为力,想到性他就呕吐成一团;当然他再也不能听钟爱的贝多芬了,那同样让他直不起腰来。
艾利不但被释放,还成了名人,成了在朝党政绩的明证。但他的恶梦也就此开始。他回到了家,但自己的父母却已把他的房间租给了一位年轻人,他们待他如子,似乎已忘了艾力的存在。艾力含着眼泪走了,尽管他不知道向哪里去。艾力遇到了那个昔日曾毒打过的老乞丐,他带着一帮老哥们把他按倒在地狠狠的揍他。这时来了两个警察,艾力来不及欢呼,却发现他们正是昔日出卖他的伙伴。两个家伙欢呼着把他带到野外进行非人的折磨。他遍体鳞伤的漫走,却鬼使神差的进了昔日洗劫过的别墅……他的窘境被在野党发现了,他们欣喜若狂,想尽办法让艾力呈现出种种被迫害的状态,以证明在朝党的失败,直到他无法忍受跳了楼……
这就是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的大作《发条橙》。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影片为何取这个名字,但我知道这是部伟大的影片。故事夸张,荒诞,却有着强烈的批判效果。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我怀着试探的态度去揣摩作品深处的寓意,尽管那未必是导演的本意。
或许,他想刨析人性之恶。艾力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不作恶多端的理由。后来他进了监狱,那里有暴风骤雨般的拳头,却也有和风细雨 般的教士们的教诲。不过,这都无济于事。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教化,在他身上显得不仅苍白而且愚蠢。还有艾力曾迫害过的那些所谓的弱者,他们一旦成为强者又何尝不怀着仇恨表现的穷凶极恶呢?不知道极力鼓吹人性本善的孔孟二位夫子看到这样的情形会作何感想?
或许,他想刨析现代文明之恶。艾力在入狱之前为所欲为,当然是自由的;入狱之后,虽要服从纪律,但仍可神游八极趋利避害,也算是自由的。但我们看到,一旦被卷入政党斗争的漩涡,他便成了任人摆布的婴儿。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形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像踏入了一个荒诞的迷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有瞪着惊疑不定的眼睛被人抛来抛去。普通民众有幸处于迷宫之外,却无幸获得旁观者的清醒——他们相信也只能相信媒体,而迷宫的导演者对于如何驾御媒体为己服务却早已是轻车熟路。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与不是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这便是现代文明的制度设计。
或许之外或许还有更多的或许,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传递大量耐人寻味的信息。但正如一个阅读《红楼梦》的江湖郎中一样,他关注的是林妹妹的病情;而我,对《发条橙》的观感也只限于自己的学识和兴趣之内……

 6 ) 发条橙与福柯

1972年,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制作完成,讲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浪荡小混混被关进监狱,又参加改造暴力倾向的治疗,最后回到社会的一系列故事。

1963年,福柯发表《临床医学的诞生》。1974-1976,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相继开设《不正常的人》以及《“必须保卫社会”》系列讲座课程。1975年,《规训与惩罚》出版。1976年,《性史》第一卷出版。

之所以将《发条橙》与福柯的写作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均讨论许多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种种关于权力、伦理、人性、生活的重大议题。可以说,福柯的写作与《发条橙》互为注脚。

(1)医学化(medicalized)社会的形成或惩罚的医学化。福柯认为,西方社会自17世纪以来,许多原本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权力问题或是法律问题逐渐被医学化。以犯罪学的兴起为例,认定罪犯是否犯有精神疾病成为认定惩罚标准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可以从多方面的医学指标予以检测。因此,惩罚与治疗逐渐交织在同一个点上,即,惩罚罪犯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威慑和宣布王权的不可侵犯,而是“治愈”和改造。监狱成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场所,换个学术点的词,就是“重新社会化”的场域。电影《发条橙》之中,新任内政部长推行所谓“Brodsky"疗法,试图用精神治疗的方式来代替监狱的改造。这个疗法通过注射某种药物,并配合持续不断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实验对象对于暴力和邪恶产生身体本能的排斥,以至于每次当实验对象试图采取暴力行为的时候,其身体会自动阻止其行为。此原理,让人想起奥威尔在《1984》之中所提到的“思想停止”改造,即当任何反对当权者的念头产生时,思维会自动让其停止。不过 “brodsky”疗法不同于“思想停止”的地方在于,它采取“身体”对抗“思维”,一反基督教传统下笛卡尔“身/心”二分哲学中,由思维控制肉体的做法,而让身体形成布迪厄式的“habitus”以控制人的社会行为。电影虚构的这种疗法,看似荒诞,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惩罚的医学化倾向,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不能不说十分深刻。

(2)权力的问题。所谓“惩罚的医学化”实际上乃是权力机制的新形式。权力不再通过仪式性的断头台来炫耀其威严,而是无微不至地渗透进入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思想的角落,不停的注视着我们,检查着我们,解剖着我们。“发条橙子”的隐喻很能说明权力的这一特性。一个由发条所控制的橙子,和其他橙子一样,有黄色的果皮,酸甜的果汁,它有任何一个普通橙子的一切物质特性。可是,他是由发条所操纵的。这个发条,直接连接着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我们每个公民,难道不都是发条橙吗?Alex是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的最大受害者。正如那位作家对Alex所说,A Victim of the modern age.他出生在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r)》一书中曾经研究过6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为其融入“主流文化”设置了巨大的文化障碍,最后他们多半成长为《发条橙》中Alex和他的那些同伴们一样的叛逆青年。Alex的叛逆最终让其关进了监狱。他最后被选中成为实验的对象,通过治疗来改造其犯罪的倾向。可是医生和当权者关心的并非Alex本人,而是通过这个实验成果来扩大其政治支持率。可是当他出狱重回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被家庭排挤出去,被以前欺负过的老乞丐和陷害他的同伴们毒打。最后,以前被Alex打断双腿的反对派作家用音乐折磨他,并利用他作为反对执政党的武器,逼得他只能“鹰击长空”一死了之。可是他却没摔死,静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内政部长的慰问。骗取其一张笑脸和一个握手以挽回执政党失去的选民支持率。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Alex的死活,所有的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当Alex一脸僵硬地出现在镜头前,我们分明看到一只被社会权力机器所操纵的发条橙。

(3)自由的问题。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然而我们一出生却被沉重的锁链锁上。被囚禁在权力机器中的发条橙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在电影中,监狱里的牧师曾经反对对犯人采用“brodsky"疗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做出选择。新疗法剥夺了人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将一系列所谓“正确”的行为标准强行注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如果国家能够决定你的一切,那么这与法西斯主义有什么区别。当20世纪上半叶那些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革命者试图通过国家专政的方式来创造 “新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永恒的自由和“善”被培养出来,而是无尽地监禁与对人自由的剥夺。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很有寓意的,内政部长拿着叉子一口一口喂Alex,同时许诺给他最好的医疗和高收入的工作。集权主义国家,就像慈父一般照顾自己的国民,从摇篮到坟墓,你不需要忧愁,一切都为你安排好了,你要做的只是用你的自由去交换这一切。有人会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可是你却永远不能下地走路了。

福柯在《反法西斯的生活艺术》中说到,“不要迷恋权力”。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味深长。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回顾了康德那篇彪炳千古的《什么是启蒙》的短文。康德曾经认为,是人类的懦弱与懒惰,阻止了人类充分运用理性。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理性与道德不断质疑那些强加给我们的枷锁。福柯以一生的研究向我们证明,西方理性的滥用,只会导致某种法西斯的独裁政体出现,人类的反抗与自由将被工具理性的泛滥所吞噬,我们的反抗,甚至也成为了加强权力机制的重要方面。(见《性史》第一卷)。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巨大而冰冷的钢铁牢笼时,是不是依然有可能能够求得自由?福柯从来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行动纲领,然而,他认为,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康德不断质疑的批判精神,同时将这种质疑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然还存在实现自由的可能。《发条橙》同样并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牢笼的办法。电影最后的超现实画面,让人看到的是更多的悲凉: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静候在路旁,雪地里,Alex和一个金发美女在xxoo。人类的利比多永远掩藏在衣冠楚楚的表象之下。人类社会似乎只能有两条出路:要么成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要么变成衣冠楚楚的权力机器。

 短评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1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16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我完全康复了”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22分钟前
  • 🐷🐷
  • 推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26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2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3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3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3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3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4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49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51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5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57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1小时前
  • lisa|离
  • 力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