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中心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玛丽亚·贝罗,康勒·帕奥罗,摩根·弗林恩,迈克尔·佩纳,阿曼德·里斯科,杰伊·埃尔南德斯,乔·博恩瑟,尼克·丹米奇,祖德·塞克利拉,内德·艾森伯格,尼古拉斯·特图罗,丹尼·努齐,马克·埃利奥特·威尔逊,托妮·赛普里斯,汤姆·怀特,艾德·朱厄特,玛吉·吉伦哈尔,布拉德·威廉姆·亨克,帕蒂·达班维尔,唐纳·墨菲,尼基·凯特,金伯利·斯科特,格里格瑞·贾巴拉,迈克尔·珊农,乔丹·拉戈,沃斯·史蒂文斯,皮特·麦克罗比,多罗蒂·林曼,朱莉·亚当斯,杰·阿克沃内,阿瑟·J·纳斯加勒拉,威廉·麦鲍瑟,斯

导演:奥利佛·斯通

 剧照

世贸中心 剧照 NO.1世贸中心 剧照 NO.2世贸中心 剧照 NO.3世贸中心 剧照 NO.4世贸中心 剧照 NO.5世贸中心 剧照 NO.6世贸中心 剧照 NO.13世贸中心 剧照 NO.14世贸中心 剧照 NO.15世贸中心 剧照 NO.16世贸中心 剧照 NO.17世贸中心 剧照 NO.18世贸中心 剧照 NO.19世贸中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0:23

详细剧情

  本片是以美国“911”事件为背景的灾难片,故事重现了当时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9月11日的一个美妙清晨,消防总署突然警铃大作,接到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而倒塌的消息后,消防警员约翰·迈克洛林(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和同事们立即整装赶赴现场,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坍塌的大厦冒着浓烟,受伤的人们在痛苦地呻吟。为了营救被困在世贸中心里面的人,约翰不顾残楼摇摇欲坠的危险,带着队友冲进了大楼中,然而他们还来不及展开动作,就被二次倒塌的残楼压住了。当约翰在碎石中醒过来时,发现昔日并肩作战的同伴全部殉职,只有一位叫威尔·吉米诺(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na 饰)的警员还幸存着。他们在地狱般的废墟中等待着救援队,面对着渐渐稀少的氧气和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恐惧、彷徨、伤心、绝望从四面八方缓缓袭来,营救与自救在惊心动魄的24小时内同时展开了……

 长篇影评

 1 ) 献给谁?

电影院关于这片子的海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色的双塔中间孤零零的两个人——这个比较正常;另一个是凯奇穿着消防队服一张很坚毅的面庞(可以联想空中监狱)。因为看了后面一个版本的海报,当我进入电影院的时候觉得这电影讲的是凯奇救人的片子;当开场30分钟凯奇就被埋起来时我觉得没准这片子是类似海神号那种困境脱生的电影;然后我发现原来凯奇拍这片子只要躺在那里说话就好了,而且阴阴暗暗地还看不清面部表情……

片子最后的一句话——电影院看的这段没给原版的英文,所以我不太清楚这段翻译准不准确——“献给在那一天勇敢战斗、献出生命、受到伤害的人们”,很好的话。但是,OK,我可以承认我在片子里看到了这些,却必须说只是勉强的。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并不是说真实事件改编就有典型意义的。我想,勇敢战斗,献出生命,受到伤害都会有更好的例子吧,只不过那些没有幸运地活下来的人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了……

总之是很一般的故事,可能适合静静地阅读,感受那种生死边际的绝望。但是拿来做一个怎么大主题的支柱,最后还要煽情一番,这个故事承受不了。所以即使是Oliver Stone+Nicolas Cage也只能如此了吧,有点失望。

PS:那个前海军陆战队员的角色没看懂……美国思维?

 2 ) 视角狭窄影响了整体性

想对导演论上几句。是因为电视中对斯通的专访是我产生了对他作品的兴趣。斯通总是立志于拍真实题材的电影,从他的越战3部曲到这部世贸中心,继承了他一贯的作风。该影片也是他作品风格的延续。
这部作品是真实事件的重现。片中两名获救警察是20位生还者中第18、19名获救的,而在他们身后的是3000多名遇难者。仅从表现人性的一面来看,影片还算比较成功的,也是导演所希望展现给观众的。他说,该片既没有对恐怖主义的谴责,也没有宣扬美国政府的反恐思想,完全是从2位警察和他们妻子的视角切入展开剧情。2位男主角2/3的时间也是在黑暗中度过的。
然而,片子的局限性也在于此。正如黑暗中主角的视野一般,观众的目光也被局限在了极小的范围内,无法对整个911中受难者有个哪怕是轮廓般的了解,片中对大多数遇难人员的描写太过缺乏,我认为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不足之处。

 3 ) 趁着六十耳顺,构建和谐美国

六十而耳顺,奥利弗.斯通也不例外,愤怒了一辈子,现在耳根也该清静了。于是见他在六十大寿来临之际,收敛了以前尖锐的政治立场和怀疑论调,并在那些曾被他以阴谋论影像打得七零八落的历史真相、政党阴谋、传媒暴力及越战灼伤的废墟间,收拾打理出一个崭新的和谐社会景象。这次个人心灵轨迹的重大转变显然适合911,于是在世贸大厦的废墟间,他领衔开始了这次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并企图以此振聋发聩的和谐社会重建工程。

在这幅曼妙的和谐主义画卷中,被困在废墟之下的两个港务局警察是不能睡着的,睡着了,他们就会真去见耶稣,而没机会被911当天这个美国精神的现实耶稣拯救。而作为第三世界旁观者的我却浸泡在这严冬即散春意即现的温泉里,舒服的睡着了。不是说不同情美国灾难,那一天的灾难是全人类都关注和震撼的,而是因奥利弗.斯通把这传统的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原则实践得实在乏味,相互鼓励、家庭焦急、方案争持怎么都在无谓的延长这“最长的一日”啊,难道是导演叛逆惯了,要回到传统模式中还一下对不上位?还好,还有那些比比皆是的英雄主义煽情桥断,从当日赶往事故现场的路上到两年后的家庭聚会,伴着恢弘配乐的慢动作如一颗颗催泪弹,再加上表达美国精神的坚毅画外音,立即把深有英雄主义情怀的我炸得热泪盈眶。于是,我睡醒又哭,哭完又睡,反复几次,电影总算完了。

毫无疑问,《世贸中心》彻底背离了奥利弗.斯通曾经那“宁可失之偏颇,不可失之平庸”的电影政治观。在废墟间,我们只听到一首首歌唱生之信念的英雄赞歌,除那个退役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教堂里对神父的告解外,没加入任何让人物内心突然转变的外因故事。其实这很真实,美国人内心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确在那一天毫无铺垫的爆发了。人物形象上的坚定其实是奥利弗.斯通一贯的理想,比如《刺杀肯尼迪》中凯文.柯斯特纳扮演的律师,比如在《生于七月四日》里高呼“we don’t need your fucky war(不要你他妈的战争)”的汤姆.克鲁斯,比如《萨尔瓦多》里为拍摄最好照片而牺牲的战地记者卡西迪,还有那两个杀人无数并过上幸福家庭生活的《天生杀人狂》,只不过那些坚决的叛逆在世贸的废墟间变成了坚决的团结。

从肯尼迪到尼克松,奥利弗.斯通曾严重怀疑政府对重大事件的任何定性,然而在911事件中,他却对政府的每个应急动作都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对他曾极度反感的电视媒体宣传功能,他这次也无条件的信赖甚至依赖,“单向信息倾斜”作为媒体暴力在911事件中是必须运用的。看来,国家灾难足以改变一个上年纪的愤老。

奥利弗.斯通一直都很爱国,只不过以前是恨之愈切、爱之愈深,他也一直很爱人类,不过都以沙文主义的同情目光去看第三世界。911如同他那些电影中的阴谋论,伤害了这个国家,于是趁着“清醒”的六十岁,换个姿态,以和谐大美国的论调继续关爱人类。

 4 ) 纪念911的英雄们

9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回首,仍然发现911是还没翻过去的一页。
美国因此而卷入了战争,战争,复仇,复仇。

当所有的人安静的有序的离开大楼,
而消防员和警察朝着相反的方向,
一去不复返。

他们是911的英雄们。
不是超人、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才是真正纪念灾难向前看的影片,
没有植入广告,没有城市宣传,完全改编自真实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彻底打动了我。

而我们的向前看的灾难片,
真是该骂!

 5 ) 世贸中心 - World Trade Center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World Trade Center》,感觉不错~ 视角非常独特。这部片子从整个 9·11 这样一件大事件中挑选了一个这样的小视角。而透过这个视角,看到了家庭、兄弟、甚至为了同一目标努力的陌生人之间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才是整部片子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如果真要展现 9·11 事件的全貌,用最近流行的《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采用的“网状叙事结构”(感谢同事当某提供术语支持)再合适不过了。之所以不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也表明导演无意展现事件全貌。

由于开始的时候 并没有看过故事梗概,在进电影院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讲述消防队员“英勇事迹”的英雄主义片子,甚至直到影片开始也是这样。看着开头,我就在想 —— 不会又套用《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种方式吧?可出人意料的是,片子没开始多久就到达了我构想中的高潮——第二架客机撞击双子大厦。于是,我在想“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给心理带来的触动越来越明显,我终于明白整个片子想给人带来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这部电影感觉很不错,但具体怎么样,还是到电影院自己感受一下比较好。在这里,我也就说说一些零星的感官。

    * 片子拍得很有意思。在事件现场,光线总是蓝调的冷暗,到处燃着零星的火焰,让人看到就不由得想起“战场”或者“地狱”这样的词汇,让人感觉非常压抑。而在表现被压在地下的警察的美好回忆的时候,总是高调画面再加上柔光,尽可能地把那种温馨、甜蜜的家庭温暖表达出来。而在这两种画面之间切换的时候,总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让人充分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
    * 整部片子一直都是以那种非常压抑的气氛。而这种气氛随着在最后一名警察获救,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听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回家”的问候时终于消失了。我想,这种从心理的变化正是整部片子想带给观众的感受之一。
    * 片子里面也有一些细节很值得说一下。9·11 事件对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这部片子又是以当事人的回忆写出来的,因此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场面是这部片子刻意避免的。影片一直使用一些局部的来表现飞机撞击大楼这样的场面,例如房间的震动、废墟的坍塌、电话中透露的小道消息……

另外,还有一些喜欢的一句台词,虽然是引用别的电影的 —— “The agony is a good thing. The agony is your friend . If the agony that you still think , Even if prove you are still alive .”

赫赫~ 祝某位同学生日快乐~ :P

P.S.:不知道“ I Love NY ” 那个流行的元素是不是因为 9·11 事件而诞生的?

http://www.sinoutopia.org/wp/?p=1055

 6 ) 世贸中心:一杯PC的温开水

2007年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其间同去的狗子不断地打瞌睡,我不断地试图叫醒他。另外翻译和配音令我彻底不能忍……看来是被DVD惯坏了。

电影看完确实不爽。这部片子绕来绕去从灾难片变成了救援片。刹时看过的各种关于消防队员的记不住名字的B级片滚滚涌过脑海。但确实Olive Stone的手笔还是不同的,细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可看之处。

首先在于对“911”这一命题作文的阐释角度。这个主题的片子看得很少,值得说说的有两部,确实也是在电影史上留下大名的作品。其一是11位艺术片导演合拍的《11'09''01 - September 11》,一部命题限时作业,其中不乏各种奇思妙想,其中明显看出的是Olive Stone对墨西哥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拍摄的段落的模仿:某些同出一辙的画面,以及相似的音效处理。尤其是艾莉森在夜晚走出家门时,充斥着音规的是各家电视台对911事件无休无止的报道,这些声音叠在一起,确实是反映了她的心情——这种手法却是Iñárritu在其短片中贯穿全片的手法。包括其中过渡性段落里各种语言的电视节目的交织——也是来自Iñárritu。其二便是Michael Moore拿下金棕榈的名片《华氏911》,《世贸中心》里升格的漫天飞舞的纸片那一场景便是来自《华氏911》,在事件的时间处理上也颇有相似之处。在我看来,关于911的影片,不可能有任何一部影片成就高于《11'09''01 - September 11》,但作为一部进入主流商业院线的影片,即便如Oliver Stone这般不羁的导演也得乖乖地这么拍。商业院线意味着PC,即政治正确。由此便必须:第一,不要刺激对911有心理阴影的人们,由此生发各种幕后八卦,并在故事中绕开大楼倒塌等悲惨的视觉画面。毕竟这件事情太近了,即使冰海沉船人们纷纷跳海逃生或者冻死,也不会再有人对泰坦尼克号有心理创伤。第二,一定要摆平种族观点。或许这两个原型人物恰好是一黑一白,但是刻意安排的艾莉森和一个黑人妇女的相拥而泣却彰限了受到PC制约的编剧的苦心。而即使是这样,选取的这两个依然是美国人,那些其它族裔都被轻轻地抹去了。第三,回避政治。一切关乎生活琐事,普通人的视角,所想的不过是家里的厨房或者女儿的姓名,或者是骂了儿子,想不起丈夫最后一句话。在PC和商业电影的要求下,严重的精神创伤和从而导致的信仰缺失便避重就轻,而出现的上帝景象和上帝的代言人,那个海军陆战队的牧师更是昭示了编剧和导演试图拔高主题却处处受限制的窘境。你以为Oliver Stone傻么,他才不傻呢。能把越战对人的异化和对民族造成的创伤解读的如此深刻,面对911他就忽然没话说了么?才不是呢——不能诉之政治和创伤,便只能诉之生活琐事和宗教。他们也确实无奈……毕竟Oliver Stone不是Michael Moore。

但是在重重限制之下,Stone确实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采取的“反英雄”叙事本身便是一种不妥协。就像陈凯歌的《黄土地》一样,在传统电影中被塑造成英雄和拯救者的八路军变得无关政治,不仅只在收集民歌,而且是个迟来的缺位的拯救者。在《世贸中心》里,本来该是冲进去英勇救人的警察变成了圣斗士里的雅典娜,一开始便陷于困境,靠着自己的信念和指望着别人的营救。这不啻为对传统商业片和主流叙述的一种嘲讽。同时,这种回避也是对充斥在A级片中类似飞机撞大楼的灾难场景形成的传统的一种反动。在重重回避之后,Stone的才能或许只剩下这些了。

另外一点可看之处在于对叙事角度的设计。由于PC原则要回避很多事情,便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角度。虽然不能跟《11'09''01》相比,但敢于直面这场灾难的勇气也是值得钦佩。声音构成是精心设计的,由于事件的过程已经为人熟知,于是Stone便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声音来指称911的进程。他安排,或者那两个原型人物很及时地进入的地下商场,于是避免了视觉上对911的直接呈现。那个困住他们的地下商场,分明是地狱图景的再现。所谓管中窥豹,留下地面上空间让观众想象,这种处理还算不错。女演员方面,抓狂和暴走的状态演绎的很到位。但在叙事上的作用也只是抻长了影片时间,营造焦虑和不安,以及为了最后的煽情充分铺垫。说到最后的煽情,威尔被救出的那个段落的效果还是远比对长被救出那个段落要感人。而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他妈的还是好莱坞的陈词滥调: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

好吧,唧唧歪歪了这么多,说到底,这部影片也不过是just so-so而已。那些PC不PC的东西全他妈的是扯淡。你听到了么,那个做热狗的警察:“我真想亲手宰了他们。”那个海军陆战队牧师:“我们一定会报仇的。”影片里美国一篇团结友爱,蒙主感召或者为了其它,眉头都不皱便冲了进去,真像我们英雄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你看到的是两个美国佬,你看不到的是那个2000多的数字背后那其它78个国家的人。你看到的是两个被救出的人,你看不到的是那些瞬间死去或者缓缓死去的人——他们需要被拯救,因为一黑一白构成的美国需要被拯救;而这个精神创伤必须回避,因为泰坦尼克号和越战都不在眼前;但这个精神创伤和由此带来的信仰缺失怎么填补,导演也给出了答案:要么找上帝,要么回家——“欢迎回家!”那都是阳光和笑脸,以及丰盛的答谢烤肉会。而不满足的观众也无非两类:要么是幸灾乐祸地去看飞机撞大楼的观众,要么是如我这等觉得Oliver Stone失去锋芒和政治批判性的观众。所以不满意的话,都回去看《11'09''01》吧。在那里,今村昌平会告诉你什么叫圣战,Sean Penn会告诉你911带来的好处,Samira Makhmalbaf会告诉你911其实与我们很多人都无关,Idrissa Ouedraogo会跟你一起去抓本·拉登,Ken Loach会告诉你,911是美国政府应得的报应,Iñárritu则会展示一幅911的图景——上帝是给我们引导还是跟我们黑暗。这杯Oliver Stone牌的温开水,适合美国那些受伤的民众疗伤,其他人不看也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24411/

 短评

只有20人.

8分钟前
  • |
  • 推荐

故事背景众人所知,演员也不错,拍得不错。

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just so so

13分钟前
  • 阿诺说
  • 还行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哈尔科夫冶金球场看比赛,回家看直播顿时震撼了,半夜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此时就在纽约,我擦顿时觉得好奇特的情节~

16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还行

it's very touching

21分钟前
  • word999
  • 推荐

么错我是冲着那点胡子去看我家凯奇叔的。导演拍的实在没劲。一片漆黑。事实证明介个片和那点胡子一样无趣。。

24分钟前
  • 酚酞
  • 还行

just so so

25分钟前
  • 毛利
  • 还行

一个消防员的纪录片,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绝境。。。中立的纪录片风格却感受到控诉——不仅仅是对恐怖行为的——站在一个“人”的立场……

28分钟前
  • 奋意|呆萌の国
  • 推荐

看到 行尸走肉 里面的某位了

29分钟前
  • 没头脑又不高兴
  • 还行

911九周年。2749人(343个消防员)。87个国家。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事实是看到一大半去睡觉

32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较差

精神可嘉……

34分钟前
  • 镜花水月
  • 还行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36分钟前
  • xiaonanhappy
  • 很差

奥利弗斯通,浪费我家凯奇哥。凯奇是很好用,但是也不能到处乱用。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为了人性的光辉~~

43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推荐

音乐不错

47分钟前
  • 懒得懒了
  • 还行

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人活着才最美丽。

52分钟前
  • 小乙
  • 还行

2006.11.12 星美国际影城

5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奥立弗·斯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重现了911事件

59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记得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不过如今留下的记忆不太多。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