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剧情片大陆1981

主演:林盈,王心刚,许忠全,黄宗洛,王秉林 ,谭天谦,封顺,王振荣,蔡明

导演:水华

 剧照

伤逝 剧照 NO.1伤逝 剧照 NO.2伤逝 剧照 NO.3伤逝 剧照 NO.4伤逝 剧照 NO.5伤逝 剧照 NO.6伤逝 剧照 NO.13伤逝 剧照 NO.14伤逝 剧照 NO.15伤逝 剧照 NO.16伤逝 剧照 NO.17伤逝 剧照 NO.18伤逝 剧照 NO.19伤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5

详细剧情

  追求个性解放的子君(林盈 饰)闯入了涓生(王心刚 饰)的生活,他们无视旁人的冷嘲热讽,毅然结合到一起。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幸福总是短暂的。婚前双方相互了解的缺乏,加上性格的不同,导致二人摩擦不断。涓生失业后,对曾经的盲目、天真充满悔恨,子君发现了涓生内心的变化,知道这段荒唐的婚姻该结束了。爱情的幻灭,让子君走向了死亡。子君的死,把涓生推向强烈的自责和痛苦之中,他谴责自己的无能和怯懦,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涓生陷入沉思。他逐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改变的,但他又不甘沉沦,整日里苦思冥想,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本片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转载】剪辑台上的艺术——评傅正义在《伤逝》、《知音》中的剪辑创作

转载自《电影艺术》1982年第12期

作者:钱筱璋

电影金鸡奖第二届评委会决定把最佳剪辑奖授予影片《伤逝》和《知音》的剪辑师傅正义同志, 在电影创作领域中一向不被人注目的剪辑工作竟受到奖励, 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确实使我们感到高兴。这一方面说明这两部影片的剪辑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剪辑在影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评委会对这两部影片剪辑的评语是:“准确流畅,有创造性,尤其是《伤逝》旁白画面的剪辑更见功力。” 了解剪辑业务的人会知道, 赢得这样的评语是并不容易的。这段评语中肯地评价了傅正义同志在这两部影片剪辑上的成就, 也概括了他在剪辑创作上的艺术风格。

剪辑是导演重要的创作合作者, 导演对影片的蒙太奇构思最终是通过剪辑的手来实现的。作为剪辑, 充分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 把握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是密切与导演合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影片剪辑的根本条件。《伤逝》和《知音》这两部影片在题材、风格、样式上都不相同。同样,影片的剪辑也各具一格,各有特点, 不一般化, 这是十分难得的。

影片《伤逝》是根据鲁迅先生著名小说改编的, 导演要求影片忠实于原著的艺术构思和风格, 并保持它文学性的特色。影片中有相当多的段落是主人公的回忆、想象、幻觉等内心活动, 虚虚实实, 深沉含蓄, 是一部近乎内心独白样式的影片。这种样式的影片是少有的, 在剪辑上的难度是可以想见的。傅正义同志能够不怕困难, 勇于探索, 在剪辑台上对素材反复进行推敲。例如影片序幕和尾声的“ 地狱烈火” ,是内容相同又略有区别的两场戏。原来“ 地狱烈火” 只作为影片的尾声, 序幕是没有的。傅正义同志在剪辑中从蒙太奇效果出发, 主动建议改成在影片的头尾重复使用, 打破分镜头剧本原来的格局, 使影片结构更趋完整。这两场戏所用的镜头并不多, 但选择严谨, 简炼有力,节奏鲜明, 几个虚实相叠的画面, 再配以鲁迅先生原著中精辟感人的独白, 音画并列,相互增辉, 和谐地融成一体, 把主人公涓生的无限悔恨和悲痛欲绝的心情, 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感染力异常强烈。结构上的这样变更, 使全片首尾呼应, 加重了戏的艺术效果, 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影片《伤逝》的剧情, 在夜雨凄风、地狱烈火的序幕之后, 急转直下, 豁然展现出一幅欢乐而明快的春天画卷:蓝天白云, 群鸽飞翔,池塘闪光, 荷叶摇曳······ 用意是赋予整部影片一个文学性的开头, 并与阴沉抑郁的序幕拉大反差, 形成节奏上的跌宕和转换。

但是, 这场淡笔轻描的春天的戏, 原来却没有设计, 在拍摄中也没有拍这样的素材。因此, 这场戏就完全得靠剪辑师编剪资料素材来解决问题了。

傅正义同志从《伤逝》的主题、风格、样式出发, 与导演研究确定:编剪出来的这个 “春天” 既要美和欢快, 又要是 “伤逝” 的春天。根据这一创作意图, 他选择了一组冷暖色匹配得很恰当的镜头: 蔚蓝的天空, 雪白的鸽群, 金黄的迎春花, 翠绿的荷叶、蒲草, 紫色的藤萝。把这几种景物颜色由浅到深, 由冷到暖, 循序渐进地交织组接在一起, 便在明快欢乐中透露出了几分淡淡惆怅, 勾勒出一种言犹未尽的特殊意境, 从而为影片添加了淡雅、凄清的情调,颇为别致。

影片的画面叠印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某种情况下, 它可以用以展示人物思想活动,挖掘内在心理动作。《伤逝》将简练的文字变为形象化的银幕效果, 较多地是借助于这样的电影蒙太奇手法, 即将主体动作和镜头动作二者有机地结合, 组接成视觉形象的结构,将小说中没有描写的心理活动过程, 通过视觉的蒙太奇形象表现出来。比如涓生和子君谈论娜拉之后, 涓生独自一人怀着激动的心情, 在树林中漫步, 他的脑海里回响着子君勇敢的声音, 感到非常兴奋。在这里, 傅正义同志剪辑了一组叠印镜头:从涓生在树林中行走的镜头以后,接上主体镜头——笼罩在霞光中的树林,再叠上瑰丽闪烁的光环中子君迎面走来的客体镜头, 随后又是主体镜头——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 粼粼碧波, 点点闪烁, 金黄色的光斑在河面上跳跃着 ······ 此时又一次叠印出客体镜头——子君向涓生倾诉, 涓生和子君在一起学习、交谈, 子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涓生的面部(特写)······这一切很快地又都在闪烁着光斑的河水中消失了。

这一组叠印镜头以省略式的电影语言, 概括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展, 并将这种发展变化中的心理过程——涓生对子君渴慕、钦佩的心情, 通过蒙太奇叠印, 使之成为可见的、具体的、完整的视觉形象, 历历在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伤逝》里, “ 涓生弃狗” 这场戏, 尤其显示了剪辑的才能。银幕上展现的一系列画面:萧瑟秋风中的茫茫荒野, 稀疏的落叶和枯枝,乌云笼罩中的飞鸦······这一切呈现出满目荒凉的景象。在这充满哀愁的气氛中, 涓生踏着沉重的脚步走着, 他的心境被周围的景色烘托得分外凄凉, 他放逐阿随(狗)的痛苦心情, 形象地在观众心里激起深深的共鸣。在这场戏里反复出现的各种景物镜头, 似乎都在沉默中倾诉着主人公的不幸, 渲染着令人窒息的气氛,把观众深深地引入了特定的意境。这种巧妙地重复运用空间和景物镜头,造成情绪上的铺垫、意境上的引伸、层次上的调节的手法, 有力地加深了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 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容。这场戏原设计只用三十二个镜头, 但是经过剪辑台上的功夫, 从各种已拍素材中努力发掘, 变成完成片中的五十九个镜头, 比原设计几乎增加一倍。量变带来质变, 丰富的镜头提供了增强影片表现力的手段。这些镜头在剪辑手中犹如音符在作曲家的头脑中, 经过精心结构, 谱成了动人心弦的乐章。这充分显示出剪辑在影片创作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在电影中, 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节奏, 就没有电影艺术。一部影片的节奏, 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的是戏剧动作, 而外部节奏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组接的节奏, 它虽然受内部节奏的制约, 但是却非常富有表现力。因此, 如何掌握和处理镜头组接的节奏, 就是剪辑的工作, 剪辑的用武之地。傅正义同志在影片《知音》的剪辑节奏处理上,准确流畅,富有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这里择其一二略作分析。

《知音》是一部历史传奇故事片, 傅正义同志认为, 总的节奏要求是平稳、庄重。但是,在具体场景镜头的组接中, 又要灵活掌握, 从特定的内容和叙述结构来辩证地考虑外部节奏。如袁世凯与日本签订“ 二十一条” 之后, 激起青年学生的无比愤怒, 纷纷上街游行抗议。原设计是:(1) 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骑兵血腥镇压;(2) 一青年在箭楼上撒传单演讲, 跳楼殉身;(3)一青年向日本广告牌泼油点燃, 自己坐在石台上点火自焚。

这样同一主题、同一个时间的几场戏, 如果采取叙述完一场戏再叙述另一场戏的方法处理, 势必造成镜头结构松散, 节奏迟缓, 呼应不紧, 气氛不浓, 不能有力地体现人们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袁世凯卖国求荣罪恶行为的创作意图。傅正义同志会同导演打破原结构形式,重新编剪, 采取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 变为:(1)青年学生上街游行;(2) 一青年在箭楼上撒传单;(3) 一青年(自焚青年)呼口号;(4)骑兵镇压游行群众;(5)(自焚)青年向日本广告牌泼油:(6)箭楼上青年演讲, 跳楼殉身;(7) 青年坐在石台上自焚, 烈火熊熊。这样编剪, 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反对“ 二十一条” 的爱国行为有机地串在一起, 镜头变短,节奏加快, 因而主题突出, 气氛浓烈。

影片人物对白的剪辑节奏, 傅正义同志主要依据语言的动作性、情绪和气氛等来处理。但是其中有潜台词的对白, 其节奏如何体现?如:何诚进作战室, 对蔡锷说: “ 北京成了刑场, 咱们公馆周围密探更多了。” 等蔡锷回答,这里带有潜台词, 即“ 怎么办?” 剪辑处理时不能马上接何诚的下一句话: “ 我保你冲出这个鬼城,” 剪辑采取的办法是: 从剪余片中挑出蔡锷无言呆立的侧背近景一段, 插接进去, 让上一个镜头延长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恰好就是念潜台词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再接何诚的这句对白。此处因插接了蔡锷的潜台词近景, 准确地延长了间歇时间, 使视觉形象和听觉有机地结合, 形成了适当的节奏。

准确、流畅, 富有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是傅正义同志在这两部影片剪辑上的特色, 也是他长期以来执着追求的剪辑风格。他剪辑的许多影片基本上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他虽然是经验丰富的老剪辑师,但从不满足自己的经验,更不愿墨守成规。他不断地分析研究自己已有的经验, 认真总结, 努力提高自己对剪辑艺术规律的认识。他曾经总结说: “ 我认为剪片子的重要一环, 必须从剧本的主题思想、故事内容、导演意图出发, 按照电影的视觉性、动作性和真实性, 进行艺术加工的再创造。对于不同题材、风格和样式的影片, 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剪, 首先得把着眼点放在素材上(指拍摄镜头), 用素材来吻合样式、结构影片。当拿起一条胶片审看时, 头脑中要考虑镜头的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动作因素, 分人物景物动作、摄影机动作、镜头组接动作;第二个是造型因素,分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和画面造型; 第三个是时空因素, 分镜头剧作时空、镜头银幕时空、镜头组接时空。分析了这三种因素后, 剪辑时就心中有数了, 不至于盲目听从, 俯首乱抓。要使影片达到视觉上的连续性, 除掌握动作因素外, 我多采用镜头外部结构的造型因素和时空因素来剪辑;要达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 则依据动作因素中的人物语言、形体、心理、情绪等, 按每场戏的规定情景、人物关系和戏的贯穿动作来进行剪辑。一部影片在剪辑上达到了外部结构的 ‘连续性’ 和内部结构的 ‘联系性’ , 电影语言就会流畅, 结构就会严谨, 若能更好地运用剪辑技巧, 那么影片的节奏就愈显得鲜明、爽快、协韵······ ” 诚如斯言。正因为傅正义同志在理论上有自己的见解, 在剪辑技巧上不断探索和刻意创新, 终于形成自己的剪辑风格。

近几年来, 我国电影剪辑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一批有才能的年轻剪辑人员纷纷上了剪辑台, 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 剪辑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不能不妨碍着剪辑业务的发展和提高。这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 金鸡奖设立最佳剪辑奖,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鼓励剪辑人员坚定对事业的信心, 勉励他们努力提高影片的剪辑质量, 也有助于提高电影领域中的一些同志对剪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他们重视发挥电影剪辑在影片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我相信这次奖励一定能带来这样的良好结果, 使剪辑台上的艺术放出更鲜艳的花朵。

原作者:钱筱璋

出处:《电影艺术》1982年第12期

 2 ) 用文学改编文学

首先这是一部北影厂拍摄的作品,所以加了部分天桥的镜头。这种镜头现在只恨太少。


耍中幡的绣旗正书“中华民国十年”,也就是公元1921年了。这一年代表了什么不言而喻。


原著里涓生只是向子君谈起伊孛生、泰戈尔、 雪莱,这里加了一场二人共同观看伊孛生代表性的戏剧《娜拉》,此时二人并未同居,子君完全认同并向往娜拉的选择,


后涓生译制的作品中有一篇穷人, 一篇雪莱。穷人表明自己的高尚品质,后面又暗示涓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都为后来的悲剧做了铺垫。


涓生收到稿费的文章是《民国与鸟市》、《易卜生的难言之隐》。




这应该是编导虚构的两篇文章,其中《民国与鸟市》该是受了原文的启发,按原文: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 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 早已不能奋飞。 现在总算脱出 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 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100册套装(包括鲁迅+徐志摩+李叔同+苏曼殊+萧红+朱自清+郑振铎+郁达夫+钱玄同+许地山等33位文学大师作品) (Kindle 位置 2576-2579). 辽海出版社. Kindle 版本.
对比这段文字,这篇文章应该是有思想性的,而后一篇《易卜生的难言之隐》,更应该是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易卜生(原文为伊孛生),涓生与之前子君向往的娜拉至此时应该产生了歧义。
不过此电影紧接着出现了一个严重的BUG,就是北新书店的书券。


 维基百科:北新书局是1925年成立于北京的一家民营书局,创办人李小峰,出版书籍以新文艺书籍为主导,旁及社会科学丛书,1952年关闭。北新书局一开始是依靠语丝同人的帮助,尤其是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支持,方才立足。1931、1933年两度被查禁。此后总局迁往上海。
北新的全盛期是在1925-1937年,此后的战争让它受到很大打击。在这12年中,北新书局的出版事业经历了从新文艺书籍到教科书、儿童用书的转向。据统计,北新书局在1949年之前(主要是1937年之前)的文学类书籍出版达到了545种,其中中国文学(包括古代文学与新文学)达到401种,外国文学翻译达到144种。[1]
1953年北新书局并入四联出版社
百度百科:1924年在中国北京建立的民营书店。最初店址在北京翠花胡同。主持人李小峰、孙伏园。主要经售新潮社出版物。鲁迅对这个书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曾出版鲁迅著作多种1926年,因发行鲁迅编辑的《语丝》杂志,被进占北京的东北军阀张作霖封闭。不久迁上海营业。1931年因经售中共地下书店──华兴书局出版物,一度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3年因出版《小猪八戒》一书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再一次被查封。启封后一度改名青光书局,不久恢复旧名。鲁迅在广州时,曾开过北新书屋,专售北新书局和未名社出版的书刊。
我想编导应是好意,皆因北新书店是鲁迅先生曾极力支持的一家书店才将其搬上银幕。而忘记了本片开场将故事设定在民国十年(即公元1921年)。 书券上总址迁至上海的北新书局,在百科上显示是公元1926年以后了。所以这是一个虽可理解、实为比较大的穿帮。
涓生弃狗的这场戏后,涓生在回来途中遇到了封街,而洋人和洋狗能随意出入。
涓生伏案疾书 《洋狗大帅和国人》
今日中华民国大帅 …… 其威仪不下于历代…… 之巡幸虽说没有 ……国人震慑于大帅……中国人生存在自己, 从来没有取得做人的权利的中国! (此处旁白坑爹啊,念成:中国人什么存在自己,从来没有取得做人的权利的中国)







接上面百科联想,此大帅应该是查封北新书店的张作霖。但时间终究又是错了。
涓生到通俗图书馆后的一段旁白 : 盲目的 盲目的爱 这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都疏忽了。 人 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缚力。而生活的第一着那便是求生。连小偷都在活动,世界上并非没有为奋斗者而开辟的活路。我要开拓一条新的生路。趁着我还没有忘却翅膀的煽动。她已经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又到了闭馆的时候了,我又该到吉兆胡同去领略那冰冷的神情去了。神情的冷和天气的冷又持续了几天,相互间的沉默简直是令人难以呼吸 虽然我们近在咫尺 却像格着一条无形的鸿沟。我决心把我所想的全够告诉她……




结合电影里插入战争与百姓流离失所的镜头,仿佛是将涓生始乱终弃的原因加上了他悲天悯人的大爱一面,难不成涓生后来参加了党?隔靴搔痒!


熊熊烈火后,涓生又加了一段旁白:子君,有人说,世上本来没有路,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用了作者的名句,致敬!

 3 ) 【出口】

据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不长也不短。在1981年改编成的电影,演员是穿青衫的书生模样和早春的莺花一样清雅的女子。时隔将近20年,看起来不觉得晦涩隔阂。
整部电影就像开头的那场雨。
只是像一场雨。先是早春的迷迷蒙蒙,见得着花开;之后便阴沉而布满天空,有闪电,低气压,死寂,没有出口。

我想,80年代看这部电影,称得上矫情。长时间的画面定格------或是涓生和子君互相沉浸在两人的世界,或是涓生一个人看着子君发呆的宠溺眼神,都很美好,像是草长莺飞的夏日,恬淡的、清新的。

可是有些故事,结局又注定是悲剧。他们生活的年代,是几千年封建礼教的传承与进步青年的反抗的比拼。然后,他们输了。
因为有时候生活让爱情无路可走,而人的自私和软弱又让爱情足够脆弱。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

所以,当两个人沉默,并且开始回忆过往,爱情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子君的本就建立在虚无的对自由的崇拜上的爱情,涓生的建立在和与众不同的女子的惺惺相惜上的爱情,像是泡沫,华丽而易碎。
更何况,是在一个满空玻璃碎屑的人间。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我的真实。” ------涓生

果然是一个素雅的女子,原著上强调她,是不抹雪花膏的。她一定是个柳眉而有聪慧的黑色眸子的女人,因为她会大声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冲出家庭的牢笼,与深爱的男子一起找寻紫藤花一样的绚烂未来。
女人极易在爱情上倾其所有。所以故事对于她,终究是不公平的。
而涓生。不轻易负责。承认自己虚伪。甚至把错误全部归结于子君的身上。想到过她也许会很难在世上过活,却还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你了。”

倾盆大雨。只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其实本就是不公平的爱情。不公平的世界。所以注定了是不公平的结局。
却没有人可以责备。
因为故事,本该如此。一些东西,很轻易地就可以妥协。比如迷恋。比如真诚。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所以才会有“割舍不得”、“悔不当初”这些的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
所以我宁愿子君,抹上淡淡的雪花膏,依旧踏着她的高跟鞋,白色的长裙,走在那条小弄里,一直一直,留一抹高贵的倩影。
不用再妥协于生活的琐屑,不用再假装和涓生过得很快乐。不用再成为,所谓的包袱。

他们的爱情,属于乌托邦。
而现实,却确确实实地踩在脚下,并且随时让人,找不到出口。

 4 ) 旧知识分子中的大男子主义!

       负心男子自古有之,君不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陈世美负糟糠之妻,涓生让我想起《渴望》里的王沪生,但是王沪生感觉都比他舒服点,一味沉醉于自己所谓的欧式罗曼蒂克,却忘记了糟糠之妻不可抛之理,过日子跟谈恋爱是两种生活,但都是因为爱,虚伪的骑士求婚遮盖不了他懦弱与卑微的灵魂,因爱而相聚的两个人纵然相对无言,就一定要讲出那残忍之语,涓生可谓那些自以为是,觉得很懂爱情与女人的书生气大男子主义典范!

 5 )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手记

读这篇小说时大二,已好几年前的事,后来知道有改编的电影,找过却没有收获,今天想起来,发现迅雷竟有了资源,索性下载来~
鲁迅的小说是能够让人彻骨的洞悉、领悟和彻底的淡漠、痴網,所以读起来常不敢看下去、想下去。铁屋子是那么冷冰冰,索性关闭自己的神经,为的是不走入绝望的边缘~
同名小说在豆瓣中已是应者聊聊,这部电影更是几无人问津,想来这或许是件好事?先生说过: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如果什么时候没有人再关注鲁迅文章,那么是社会的幸事!原意如此,大约是那时先生所揭示的“吃人”的现象必已不存在!如今呢,怕是淡忘了鲁迅,然而~
只说这部电影,也还是满值得回味,假如看了原著,会更好些(契合的不错)。一些地方能够让人感觉这是1981年拍摄的中国电影,抛开这些,就是看电影本身,配乐和摄影也是值得称道的。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许多细节,拍的很细腻很生动,当影片最后那条小狗回来后吱吱的叫,涓生大约能够看到死去的子君的眼睛吧!

 6 ) 伤逝

涓生以为子君是懦弱的,需要他的推动来让子君获得重生,他实际是最怯弱的男人,子君为了追求自由,追求自己,做了自己愿意并且想做的事,涓生却一味的不敢面对,想要逃避,觉得逃避了,自己就又有了新的开始。可惜现实还在这里,他心中有想做天大的事,他有着他的愤慨,但是他却逃避了最不能逃避,最应该去面对的现实。他认为彼此之前为了爱才在一起,现在要为了现实而分开。多么懦弱的男人啊

 短评

1981年

3分钟前
  • 想飞的鱼儿
  • 还行

只记得那只白的毛毛狗。

7分钟前
  • 墨丘里
  • 很差

推拉镜头是主角,什么爱恋什么思考什么沟通什么时代皆被甩在身后——技术喧宾夺主,脱离了承载表意的本职功能。其次是叙事的从容,好家伙,可以媲美《小城之春》的节奏了。张力的蓄储及舒张(尤其舒张)全无一点压迫力,像是温柔的声讨、腼腆的苛责。制作层面确实给我带来特别明显的不舒适,这是技术层面、品控层面、形式层面的问题,却也不能否定内容的价值。时代的裹挟之下,剧变、守旧、刁邻、傲洋、悍匪等外部因素,圣母心、羞耻心、猜疑心、独断专行等内部因素,让每一个人都无比脆弱,遑论结为爱的共同体(或曰利益共同体)。时代的激荡之下,败因何止千百,成者岂有二三。摸着黑暗探索,顶着寒意向前,寂寞地感伤着心爱之人的逝去,感伤着无力守护之美好的逝去。

8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涓生简直是一种典型的男性缩影:读过点书,自以为很有学问,似乎总是壮志难酬,面对社会现象慷慨激昂(当然只限于纸面文章,发生在自己眼前时大气也不敢出),却对身边的人毫不关心,有的只是愈积愈多的不满和挑剔。要分开,话也说得很好听,各自“寻找新的道路”。而这样的人总假以有志青年的面貌,迷惑性太强,万一遇到,有多远躲多远!

13分钟前
  • 树上霜
  • 还行

当他爱她时,他可以包容一切,包括她的软弱;当他不爱时,他只希望她和当初一样勇敢,却不知这份勇气全凭有人宠爱;无论什么年代,类似“我要正确生活”这种冠冕堂皇的幌子都是男人软弱无能自私怯懦的借口;推拉镜头如许多啊!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看了很多遍小说 很多遍电影。每次都看的很憋屈

22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通篇男主内心独白,配乐诗朗诵范儿,影像化改造比较一般,频繁推拉叠化。不过鲁迅原著的故事还是有趣且毫不过时的:内心高冷的矫情病男文青+揭不开锅也要养宠物狗还敏感爱哭的女文青租一开间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窘迫生活的故事,精神伴侣终将被生活压垮。汪星人演技了得,幻觉镜头有点意思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摄影:邹积勋

2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逃出玩偶之家不是自由,能在笼子外飞翔才是自由

27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6.9;若theme music再斂起一點該多好,但這終究還是水華啊...

32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鲁迅:“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33分钟前
  • 蘇小北
  • 较差

记得那一年的桃洲哥

38分钟前
  • 莫云轩
  • 还行

在剧本上过于忠于原著,没有什么突破,几分牵强,语言过于文学性。

40分钟前
  • yakamoz
  • 还行

伤逝的悲剧恐怕也是千千万万同的爱情的悲剧,男人逃不了涓生的懦弱借口自私和冷漠,女人逃不了子君的琐碎,虚荣和脆弱。相同的悲剧,加入现代的速食压力孤独和畸形,经营爱情和婚姻似乎越来越难,爱情和面包,怎样平衡?而悲剧是由何产生的呢,性格,背景,柴米油盐,人心易变,贫贱夫妻百事哀?

42分钟前
  • 7
  • 还行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呀亲!!~

47分钟前
  • Metamorphosis
  • 较差

對王心剛不感冒= =

50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怪 说不上那怪

55分钟前
  • supersheep
  • 推荐

我该写些什么呢?选修课上老师给放的,然后讨论的大半节课关于爱情的内容。门当户对,相互信任,有物质基础。恩,不得不说这个老师还是很有见地的。

56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选修课电影,基于那时的背景和价值观。现在来看总感觉这男的太装逼不成反傻逼了

58分钟前
  • coca
  • 还行

美术方面做得很好,各方面还原十分到位(除了演员偏老),原著的感人情节在电影里也展现得很让人动情,例如阿随的被弃和归来、涓生后来的强烈悔恨。但是,整体太忠于原著了,以至于很多意象的镜头内容直接照搬小说,男主心理活动也简单粗暴地以吟诵原文的画外音形式进行展现,这确实省事不少,但也必然只能达到低于原著的水平。所以我认为这在将文学影像化的改造上,还是挺失败的。

60分钟前
  • 子非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