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耳朵大有福

喜剧片中国大陆,韩国2008

主演:范伟,程淑波,贾瑟,田雨,张永岩,赵乃旬,张珂,张翊,张继波

导演:张猛

 剧照

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2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3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4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5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6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3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4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5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6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7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8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9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2:37

详细剧情

东北某小镇,当了大半辈子火车修理工的大耳朵王抗美(范伟 饰)光荣退休。王本身患有气管病,老婆患病住院,儿子大军整天不务正业,女儿小萍跟丈夫春洋的婚姻也出现问题。虽然很多人说他耳朵大有福,生活美满,但时下的现状仍让他愁眉不展。拿着比原来少了一半的退休金,王总觉得心里没底,于是他开始琢磨找点儿事干。不过老王出师不利,老婆的病友给他介绍一个网络商务的工作,可没曾想竟是个传销组织,刚加入没多久便遭到警方取缔。在此之后,他又跟擦鞋女工、倒骑驴蹬车工、广告促销员、二人转演员、自行车修理工等各类手工艺者讨教赚钱之道,由此开始了自己别样的退休生活……

 长篇影评

 1 ) 王抗美

    从小在东北长大,影片中太多熟悉的东西,保温桶,大梁车,倒三轮,卷烟,麻将馆,小卖部,大烟囱,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上演着成千上万“王抗美”的故事。当片中王抗美在电脑算命前,小姑娘问他名字,他说王抗美,"咋是个女名,王抗美不服:“啥女人名,抗美援朝,保家卫果(国),那最男人了,哈哈,到这的时候我真的笑的很彻底。回忆起小时候
    小时候都是在我姥姥家长大的,姥爷那都是烟叶的盒子,我还依稀的记得,那股辛辣的旱烟味也至今依旧记得,那时住的是平房,有一个挺大的院子,院子里成了我快乐的童年,每次放学都在院子里拿个棒子耍,即使大冬天也一样;我姥爷那时候有一辆大梁车,也经常成了我的“玩具”,那时候太小腿太短练车的时候总是把腿插到大梁里,这样的骑法不知道把“拨了盖”摔请多少次,依旧痛并快乐着。
    我上小学2年级的时候,一次和我姥爷去小卖部买东西,姥爷买了一袋花生米,两块钱。当时我看到柜台里有一个吸的果冻样的东西,1块5.我当时就想要,哭着喊着就是想要,但是姥爷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钱,实在是没有办法。(平时我要什么零嘴,姥姥姥爷都会省吃俭用给我买的)就把我拖了出去,走在回家的道路上,我实在是气愤,拿起姥爷买的花生米丢到了臭水沟子里,姥爷见状,实在是气不过,踢了我一脚,我哭得更惨了,然后的事情,如今也已不记得,只是听我妈说,当天她把我接了回去,姥爷第二天就病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王抗美去看老父亲,老父亲说每天只吃一个红薯,王抗美对老父亲的心疼,与对弟弟弟媳的气愤,太能让我联想这件事情了,越长大越觉得小时候的记忆就像这蓝天白云,单纯高远。而有意无意的感染伤害其他人,而现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像大人一般去经营每天的生活。而现在,不管是清晨多早夜深多晚,我总是如此平凡,毫不起眼。身如囚笼却困兽犹斗,做着毫不起眼的事,想念着别人眼里毫不在意的人,只是融入平凡却从未能波澜不惊
    写着这篇影评吃着姥爷刚给自己洗的桃子,泪水已然湿了眼眶,此时此刻我想我是幸福的吧!!!

 2 ) 《耳朵大有福》小人物浓缩失落的时代

《耳朵大有福》 这是一部拍给我妈妈和她的同龄人的电影。 片中出现的二八自行车,苏小明的歌曲和长征组歌里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都让我妈妈产生了她童年的共鸣。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太过遥远和陌生,它们都曾经是一个过去的时代的象征,而导演张猛将这些时代记忆全部浓缩在范伟所扮演的退休铁路工人王抗美身上,而它们的命运,正如离开工作岗位的这个工人一样,在新思维,新时代的包围下,显得那么地格格不入,那么地彷徨和迷茫。 影片从一开始时,退休告别宴上的冷席残羹,凉透的茶水上,营造出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一个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工人如今佩戴着胸花,即将迎接退休后全新的生活。这种不安却被王抗美的特贡烟,“紧不到哪儿去”和别人口中有出息的女婿冲淡。这种假象一直延续到他走进食杂店,轻车熟路地在柜台上冲泡面让人以为他还有个小店做营生。到此,导演才将主角身上貌似光鲜的外衣扯去,让我们直击一个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供养卧病在床的妻子的工人在生活上的拮据和落寞。 而他人乃至自己妻子所相信的希望,即自己有出息的女婿,却在老工人那里被刻意回避。直到我们发现他女儿女婿婚姻中的可怕裂痕,才明白这种回避不是老人的自负和孤傲,生活的悲剧从老人家被吵架掀翻的桌子开始上演。而悲剧显然还在通过对希望的持续毁灭而在加速扩张,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的家庭开始被完整地呈现,女儿终于和女婿决裂,妻子仍然卧床养病,儿子的不争气,弟弟的不孝顺和老父亲的凄凉晚年,当今中国底层社会家庭中几乎可以发生的悲剧全部集中在范伟的身上。不但是家庭内部,社会外部的压力更是残酷,修火车似乎是老人几十年工作中唯一擅长的技能,他的身体更不允许他去尝试蹬三轮这样的重体力活,擦鞋工不成比例的付出和收入更无力缓解他的经济危机,电子商务变成了传销的陷阱,就连他所自认为擅长的歌唱带来的希望,也被年老声衰的可悲现实无情地抹杀。 而他的悲剧不但是生活层面的,在精神上,他所面临的痛苦不啻于他的财政危机。从他的名字,到他的歌声和思想,全部都是上个世纪建国初期的产物。从被小姑娘笑话名字女人气,到面对流氓小青年的从正义感蜕化成的绥靖和妥协,再到他在街头二人转草台班的老板前谈“艺术氛围”,全都在昭示着他与周边社会发展的脱节,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边缘人。他在蹬车小伙那里谈“核心技术”,在擦鞋大妈那里问“行业饱和”,再到时刻关注的主流报纸和新闻联播,他的思想还停留在他所时刻怀念的长征年代。他似乎具备老一辈革命家的一切优点,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可是当“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伟大思想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退休工人身上迸发出,却没有任何空间施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和无奈。这个社会的高速变化已经不再给他任何的机会,被人调侃的干部身份甚至给了他短暂但极大的精神满足,那句“下来走走”和他的破黄胶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他的这种崇高感却让他在选择再就业的问题上步履维艰,对从事低层工作的巨大抗拒,和时刻抱着靠音乐吃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他只能在酒后重温高尔基的海燕的风骨,却在现实中为了找开钱,宁可选择一包洗发露而不是旧书摊上的《母亲》。曾经是自己主要支撑的精神食粮在这里却无力变成妻子急需的营养品和住院费,变成了最桎梏他的枷锁。 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让王抗美似的小人物普遍产生了唯心主义。出镜不多的妻子吃饭前祷告的圣经的,作为一个重要道具的几次出现,就是一个例子。而本片的片名,一句“耳朵大有福”,竟成了王抗美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了他的精神鸦片。原本省吃俭用的他,竟然因为算命姑娘的几句美言,掏出十块钱的“大票”给人家小费。唯心主义所带来的安慰,和把他误认为是干部的玩笑带来的作用是一样的,那一刻王抗美忘记了生活中的坎坷,表现出了苍白,短暂,但无比的幸福快感。而这在我们看来,却是更加可怜和可悲,充满了黑色幽默。 张猛导演的成功塑造,和范伟入木三分的演绎,让王抗美这个角色成为了新旧时代交替时,代表着老社会的底层大众的鲜活符号。王抗美蹬着他的破自行车,在东北小城集安到处是拆迁工地的断壁残桓间游走,让我脑子里浮现出了《第七封印》里在中世纪的废墟中独行的骑士。不同的是,骑士是一个美化的理想主义似的英雄,在与死神的博弈可以谈笑风生,而王抗美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国式的Everyman。骑士被废墟衬托出了高大,而王抗美则和他身边的拆迁工地的破败浑然天成,一片颓然。纵观中国的电影史,我们领略过《卡拉是条狗》里的葛优,《落叶归根》里的赵本山,甚至是《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范伟,这些都是社会边缘人,小人物的经典。但王抗美的出现足以把小人物的塑造标准上升到新的高度,导演只是客观地从旁记录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潜意识的说教和英雄式的觉醒。让我们不但跟着他的幽默和黑色幽默晴转多云,更能从他的类似为了不走水表,让水龙头滴水一夜,攒足一桶水洗妻子的衣服的种种细节中,把握住他已然成为一个即将消亡的时代的最后象征的灵魂和神髓。 这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很多人会冲着范伟的名号把他当作喜剧片来看,但这些人会深深地失望。范伟在对这样的生活中小人物表演尺度的拿捏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能没人乐意重温一遍这样的片子,但结局中王抗美打破内心的枷锁,决然做一个修车师傅,并抛开家庭的烦恼到舞厅近乎发泄般的跳动,配合着他随着长镜头渐行渐远的长征歌声,是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活下去”这个质朴的希望,也在感染着镜头外感到陌生和亲切的我们。

 3 ) 好人不叫窝囊废

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周而复始的工作并抱怨着,晚上,人们钻进夜店酒吧KTV,每个红男绿女看起来光鲜亮丽,讨论着房子车子票子,星座时尚各种杂志。当7系宝马像大白菜一样随便的出现在街上让你看的没有任何感觉。新闻里满是科技政治军事经济,我们会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理所当然。

所以范伟的电影总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年代的片子,脏脏的房子,背街小巷,人们衣着凌乱,马路两旁矮房相连,怎么都觉得不像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可大街上放的却是张韶涵陶喆的扑街口水歌,电视里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你如何购买那些傻逼彩铃。然后这些音乐衬托下,是王抗美拥挤破旧的小房子,和他的老掉链子的自行车。
你觉得王抗美窝囊吗?我觉得一点都不,他比任何人都爷们。哪怕是硬撑的。
没了工伤补助还甩给别人中华是不是让你觉得他在打肿脸充胖子?看着笑脸相迎的姑爷,他的话吞吞吐吐还是没说出口,哪怕没那个电话,他也是说不出口的。他站在灯下,送走姑爷,脸从试管鱼中斑驳出现,万分彪悍。
他是他,我是我。
当有人又一次不厌其烦的提到他的那个姑爷,他有点气闷和不顺的说着。
退了休,没了依靠,还是硬着个腰杆子,对老婆子笑嘻嘻的说着没关系,这是典型的中国男人,什么事都不说,咽到肚子里。
找工作,不是被人骗传销,就是唱歌卡壳,干个体力活,不到两下又气喘,想伸张个正义,也是无功而返。什么都不顺,没有什么是顺的。
用老王的话就是光荣了,这个词还和另外两个词连用,牺牲,还有退休。
范伟笑起来像个老好人,老好人又总让人和窝囊废连在一起。
所以你以为他会这样一直没有脾气软蛋一样的乐呵呵的演完这个片子,但他却一甩手翻了脸,像他翻手打掉那个玩车轱辘把戏小子手里那袋子洗头膏一样。
没什么是顺的,那个算命出来的好听话放在范围身上,完全可以反过来听。
一肚子的火,一肚子的委屈。所以不再是那个对谁都笑嘻嘻的王抗美,他一下子翻了脸,撞翻了人头也不回的走。就像听到那个小子的话时,他走上前去说的一样,“来,整死我,欢迎整死。”
之后他翘了别人家的家伙什,修好了那个恶心了他一天的破自行车,扯着嗓子说道“跳舞!”然后在昏暗的类似迪厅的地方疯狂的扭着,在他踏上那个修好了的自行车后,那首老唱不全唱不好的长征组歌,忽然就顺溜了,高音就这么爬上去了,人也豁的放开了,夜里大街上,不理会不会把人吵醒,就这么扯着嗓子唱着。就像那张写着“周杰伦,三年二班”的一块钱一张,转来转去的,又转了回来。事儿有时候就是这么个事儿的。

印象最深的一幕,老王知道姑爷被儿子领着的两个姐们的挠了,从干巴的裤腰里先掏出张100的,又是一张50的后,递出那张100的,给那个长着个杀猪脸打人却只敢让女人动手的儿子,让儿子领着两个姐们吃饭,然后转身又进了厨房。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张猛没有打算要一猛子告诉你他要说什么,没有强调什么什么狗屁中心思想,没有什么故弄玄虚。故事摆在这,我说我的,怎么看,随你。

PS:查了下,张猛果然是个年轻导演,这个片子还是他的处女作,看电影时,就觉得,他八成是个有年轻外表,却又有着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怀旧念头的。没有那些50、60导演生搬硬套周杰伦张韶涵硬扯自己是年轻阵营,却也把这个年轻人喜欢的把戏玩的头头是道,对保温瓶,孟姜女,老歌这个老旧事物的戏谑又有着一股子的他不该有的怀念,年轻导演生猛,老一辈的你们,一边站着,别碍着人家放光芒了。

 4 ) 东北县城白描

     张猛,人如其名.的确是猛的可以,包揽编剧导演.且先不提彪哥的演技与敬

业.单说剧情--描写遍及东北县城生活的各个角落.平淡的市民生活,不同内容

的日常对话,甚至是不经意的一瞥也是蕴含着编剧的细腻与导演的控制力.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彪哥和老友喝酒途中等待火车经过的一幕.油罐列车,昔日辉

煌的中国重工基地,而今衰败落后,平民被疾病贫穷折磨的关东大地.

当然不止这些,老伴病友介绍的传销集会,大街上的保暖内衣秀,公园里骗人的

练摊小贩.二人转小剧场里面无表情的戏老板.bla,bla,bla太多了.这些点找

得实在是精准.到处都是为了求生而变得冷漠的面孔.我觉得一部电影里有一个

甚至几段精彩剧情,不是什么难事.这是基本要求.但每个点都那么精彩那么精

准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把这么多的精彩之处揉合在一起,串成一条线,让它们那

么和谐(原谅我提到这个词语),不突兀,恰到好处,高手!虽然也有几处谄媚之

笔,比如循循善诱的人民公仆,嘘寒问暖的大夫小姐.理解万岁,毕竟人是有光明

面的,毕竟电影总局的老爷们要看点积极的.

    
日常生活肯定是不只阴暗.忍耐力,自我治愈能力如此之强的中国人民

总会为自己乏味苦闷的生活找些乐子与排解,老年歌舞厅,小酒,无人马路上的

长征组歌.客观的解析东北人的过去现在,快乐忧伤.都是小品出身,张猛描写的

东北人东北市井比起本山大叔还是深刻很多的.

    
至于台词和演员,有些刻意之嫌.首先这并不是说台词无推敲,我觉得台词中

类似本山小品里的流行语并不多,我想可能是导演故意控制影片的悲伤基调所以

并未在台词中出现太多东北地产流行语.

    
演员的话,有些配角表演太僵硬.即使导演想要真实的白描的人物,但

是类似铁路同事,网吧老板及彪哥的嫂子这类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承上启下的角

色也应该配合点中年退休男彪哥啊.当然来点批判性的评论是惯例.

    
总的说这部片子不错,但我不会在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给爸妈看.免得

引得二老伤神.因为电影里的一幕幕就是他们平淡无奈的生活.他们在无法逃避

的面对着.我能做那个揭他们伤疤的不孝子吗?

 5 ) 想起我爸他们

一样的是小人物。一样在人情中间来回,会撒谎,会世故。

一样身上压了几代人的担子,还要努力前行。

忘不了几十年前,太多的烙印,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在过去或者,现在的社会对他们太残酷。

太老,没技术,特别是连拿手的唱歌都被否定的时候,他是彻底绝望。

那个镜头慢慢远离二人转老板跟俯视摔倒在地的刹那,难忘。

可是他不过是跳了场舞,接着过日子。

他明明有出轨的一切动机跟可能。

像小武,拆迁,流行歌曲。

儿女,父母,兄妹,单位。

这个片子产生了两个后果
1 我开始想,给家里寄的钱可能不够,要加些。
2 再看一遍刘震云的《单位》

 6 ) 必须去买《长征组歌》

看《马大帅3》时,觉得如果在赵本山靠捡垃圾度日,范伟试图自杀那里,喊——停!那么就是一个完美的现实主义作品了。后来的安排太虚假,有曲意逢迎“构建和谐社会”的嫌疑。
这个电影就很好。
除了王抗美被形象设计的那段,除了类似于“咱抽的不是价钱,咱抽的是信仰”“来吧,整死我吧!欢迎整死!”这类经典台词的出现,我忍不住笑了几次,从头到尾我都看的很心疼。让我想起我身边这些父辈的人。
东北人看这个片子更能产生共鸣,这些人,这些人所处的环境,这些人生活的困顿,真就是这样。所以说,张猛是当下已经很稀有的有想法、有耐心、有深度、有足够观察力的电影创作者。
我觉得评价一个作品好不好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让一百年、一千年以后的人(如果还有的话)来看的话,他们能否从中明白里面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能否明白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哭,为什么憋屈,为什么难受。
所以,有共鸣的,才是好作品。
所以,必须要挺《Lucky Dog》一下。
老爸和朋友们很喜欢《长征组歌》,每每一起喝酒,他们都会用筷子敲着碗边大声地唱,听来,凄凉也凄凉,振奋也振奋。
结尾处,王抗美在宽阔的马路上,在路灯照耀下骑着破车飞奔,完美地唱出了《长征组歌》里面的高音部分,镜头越拉越远。这时,心里稍许有了些安慰。毕竟,还是得好好活着不是。

 短评

生活,不容易啊! 退休工人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节确实很接地气!从这一点就可以感觉,这应该会是部很有情怀的电影!可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总觉得内心没有得到充实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差异? 电影中那些王抗美找工作时出现的搞笑情节,确实挺不错,但也让我同情!那些流行歌曲,也还不错!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也没见范伟耳朵多大啊,这部电影真的太恐怖了,里面的事情现实到让我觉得恐怖。不过最后终于闹明白一件事,自家日子还得自家过啊,指望不上别人。恩,有一点点像男版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只是一点点

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

12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1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17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19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23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27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31分钟前
  • Dreamer-Echo
  • 力荐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3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3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先算命还是先设计?-先交钱。

40分钟前
  • baobaodu
  • 还行

很心酸,很现实的一部影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还是要过下去

44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45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50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力荐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57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60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M7SQ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范伟10年前的封神之作,号称影史上最催泪的喜剧片,太真实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689142

1小时前
  • O型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