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丑闻笔记

剧情片英国2006

主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汤姆·乔治森,迈克尔·马罗尼,比尔·奈伊,朱诺·坦普尔

导演:理查德·艾尔

 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2

详细剧情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 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伦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

 长篇影评

 1 ) 可以重拍一个版本吗?

   周六晚上看了在硬盘上放了N久的一部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据说是根据真事改编的,有小说,后来又拍成电影,从名字一望便知是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我也做好了拷问灵魂的准备。
 
  片子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一个老女人平实的旁白,演员表演扎实,拿捏的恰到好处,几段戏剧性的冲突煽情而不显做作,相形之下,咱们的土导演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就显得太低能了。当最后Cate Blanchett扮演的老师结束这段不伦之恋后回归正常生活,而 Judi Dench扮演的老处女又瞄准下一个猎物的时候,我的心里稍稍有些失落,虽然这部片子已经在进行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讨论了。

   上了豆瓣,准备打上三星,表明是可以看看的片子,不做特别的喜好,习惯性的翻翻别人的评论,一行标题触目惊心: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先照抄一下这个真实故事: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百度了一下,我始终没有找到这篇报道的原文,显然,真实版的故事比电影更加震撼,我给电影改打了四星,不是推荐电影,而是推荐电影背后的故事。

   小说写于2003年,没有预见到真实版的结局,电影拍于2006年,导演仍然安排了一个商业片的结尾,可见标榜自由的西方仍然是不乏卫道士的,也是讲究主旋律的。同样是英国电影,〈英国病人〉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虽然不伦而且自私,但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尺度容忍之内,电影歌颂他们,称之为爱情,但是这个真实版的不伦之恋更加的惊世骇俗,以至于连虚幻如电影都不敢把他们的爱情加以歌颂。

   客观说来,片子的导演立意不在这个不伦之恋的本身,而是着力在刻画巴巴拉的内心世界,从这点上说,批评导演似乎是诛心之论了。

   突然想,如果这个故事以B级片的方式拍摄,或者发生由法国人来拍的话,或许可以拍成另一个版本。

 2 ) 你以为你是沃尔芙?

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小说没来得及看,总结电影内容如下:
女老师西巴新到某中学,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包括历史学老师老处女芭芭拉和某小男生。西巴的老公大她二十岁,儿子是先天愚型儿,女儿是小叛逆。西巴敏感温和,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很好,但老公年纪很大了,她有点疲倦和孤独。小男生疯狂追求西巴,追是追上了,最后却分手,因为小男生厌倦了。芭芭拉是真正的主角,她比别人更喜欢西巴,也摸得准她的习惯,成功地建立了两人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问题是,她不可能突破西巴的家庭,占有西巴的感情,老太太怒火中烧之下向校方告发西巴和学生的私情。起初西巴不知芭芭拉的真实意图,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之下向芭芭拉寻求精神安慰,当她发现真相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关于女人之间的感情,这部电影谈到了spiritual recognition。影片表达的方式合理,耐心铺垫,火光冲天,潮水退去,生命再次萌发,松与紧的衔接恰到好处,真实而富有节奏感。其实spiritual recognition不仅发生在同性之间,也可以在异性之间,我坚定地认为,如果两个人发生了spiritual recognition,很难不弄出点事事非非,因为它的冲击力太强大了。能和世俗观念合拍,那就是美好而持久的关系,比如爱情和婚姻,如果和世俗观念恰好背离,那就是丑闻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她在感情方面屡战屡败不是因为其同性恋身份,而是因为太过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在理解力方面她是高手,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中控制西巴易如反掌。然而技术手段只能帮到一时,不能帮到一世。偏巧芭芭拉对感情对象的精神世界水平要求还颇高,非西巴这等秀外慧中的女子不要。最终两个人零距离面对时,以西巴如此高的天份总会识破千秋,她怎么会被芭芭拉全面操控了去呢?
婚外情是任何时候都时髦的话题。本片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扮演西巴夫妻的夫妻演得好。所谓师生恋在这部电影里只是婚外情的浇头。片子里精神力强到堪为对手的,是芭芭拉,西巴和她老公。小男生是药引,谈不上地位。
里头的台词:“你以为你是沃尔芙啊?”看得我笑出眼泪。这世上确实有一群文艺女青年,时时记得祖上有个叫沃尔芙的奇女子,三天两头拿她出来晒霉。做人做到沃尔芙这样,地下有知,大约没得安生。

 3 ) 最恐怖的是人心

一位大龄寂寞妇女与渣男学生偷情所引发的“血案”,犹如惊悚电影般的节奏,时不时让你毛骨悚然,剧情的发展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个无人懂我的年轻美妇,一个无人陪我的大龄女同,岁月流逝中的她们,因无处安放的寂寞惹了祸。少妇寂寞源于无人吝惜自己日渐枯萎的美丽,老妇寂寞源于无人接纳自己孤注一掷的欲望,不同的寂寞注定无法抱团取暖,于是悲剧不可避免诞生了。

剧中的人都喜欢物色年轻的,希巴的老公追她时是老师,而她是二十岁的学生,希巴与少年搞不伦师生恋。芭芭拉想把希巴占为己有,解除自己的孤独。影片最后,芭芭拉又与一个年轻的甜姐搭讪,她是一个深刻的有心机的女同。朱迪丹奇,没什么她演不了。

 4 ) 人物的零零碎碎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漫长的午后。漫长的夜。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金锁记》)。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她无处可去。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她可以回家。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
——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但是,要控制!”
  少年如此美好。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这个少年亦如是。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5 ) 还是写给没有人。

     闲来无事,翻出了各种多年积攒没看的电影出来看。两天里看了6部,看完了,激动地到处问人,“有没有看过《丑闻笔记》?去看去看!”

    话说我已经很多年没干过这种推荐别人看电影的事儿了。一般都是别人推荐我,我还懒得看。本年度上一次这么沉痛的激动还是年初的《朗读者》。跟《朗读者》一样,《丑闻笔记》也是改编作品。如同《朗读者》曾让我震惊的关于尊严的讨论一样,《丑闻笔记》是凭借对孤独的探索触痛了我。

    原谅我用了这么多言之无物的形容词。我实在很不会在不复述剧情的情况下讲出我到底是哪一点被打动了。可是这次不同,不是40岁的女人被15岁的少男勾引又抛弃的难堪,不是老女人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部署的爱的宰制,甚至不是其间无数次让我想起亦舒小说的那些尖刻有趣的台词。要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的早晨,下了点雨,沏了杯茶。你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窗户边,手指头能碰到点温热,可是,终会冷的。楼下也有别人家的猫猫狗狗,小孩子老头儿在笑闹,跟你没关系。你只有一个人。

    就是这种孤独感,无法被救赎的,除了你不渴望的那个人,全世界都没办法替你体会的孤独感。因为孤独,出身名门,嫁给中产阶级老公的熟女被秘密的禁果吸引终至沉沦,凯特布兰切特坦白秘密的那段台词简直是天才写的。没有体验过孤独的女人,怎么会写出那样目眩神迷义无反顾的沉沦?也因为孤独,朱迪·丹奇扮演的老女人所有的眼泪都是为那只老猫流的。跟《朗读者》的经验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去找小说来读的,非常愉快的是,我没有失望。小说特有的长处甚至更加助长了我关于这个故事的战栗,比如下面的句子——“象希芭这种人以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他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个周末只能围绕在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他们不会懂得久久没有人碰过,以至于公交车司机一个不经意碰到肩膀时,都会象触电一样,一股渴望的震撼直传到两腿之间的感受” ……“邪不胜正,我母亲常说,但是我倒认为这一点她错了。邪恶是存在的,只因为时机未到,才能保持相安无事” 。

    这句子你们熟悉么?于我而言,简直是《东邪西毒》附体到年轻时候的黄碧云身上然后又被亦舒抄袭了一水。

    在出门开会的前夕,在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的早上。写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实在是再切题不过了。

 6 ) 一则有意误读的改编

这则故事并不是关于一个熟女对少年的性狂热,也不是关于一个隐藏多年的老年Les对年轻女人不可思议的占有欲,电影改编突出这些方面的结果,是将小说完全轻薄、时髦化了。2006年底的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位伦敦的年轻专栏女作家Zoe Heller。 小说到电影 这部小说并不是某类沉重深刻如《追忆逝水年华》般经典化的作品,具备时尚读本一切轻松愉快地特点。但作者写作严谨,作品品貌端正,聪明又动人。坦白说,较宇宙之外的广袤,人心同样辽远宽阔的无边无际,艺术作品往往牵领住这些情愫的一点皮毛便足以让人心领神会了。扼腕叹息也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刺激之下。小说《丑闻笔记》的好处就在这里。很快在两天读完之后,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它比同一年翻译过来的《微物之神》好看?如果我觉得《微物之神》太“熟悉”、“雷同”,《丑闻笔记》从题材到写法难道更不是老套得一无往复? 结论也许很简单,因为《微物之神》在写、与展示“形式”,而《丑闻笔记》在写人物,所以它更动人,也更直指人心。

如果大部分观看者都和我一样先看了电影,会同样“误会”,并且忽略掉太多小说作者着力表达的东西。其实电影《丑闻笔记》初看时,虽然落套,但仍有着一切英国小成本电影的可亲之处:相对保守、相对幽默、相对朴素、相对悲剧……就是那些相对于好莱坞使劲过大的跋扈作风以外的轻松。但看完小说后,发觉落套都在电影对故事的选取上。

电影改编看中了小说故事的两个可资吸引眼球的老套卖点,“师生恋”(女老师对男学生)vs“同性恋”(年長的女性对年轻女人),这两点每一个后面都可以写出一排异色电影的名字。一看便知,电影故事突出的“欲望”。故事的伦理在这个法则之内打转。对此,电影在镜头上对小说做了许多强调和改写。比如,女教师希巴与康纳利第一次单独约会,小说中并没有让二人发生性关系,电影则迅速让二人在草地上露宿;小说中直到希巴自己坦诚,芭芭拉并没有直面她的不伦之恋。而电影则让芭芭拉干脆刺激地偷窥到希巴和康纳利的激烈性爱场面;电影中康纳利对希巴的挑逗会让小说作者有些惊讶,他直接说:老师,你“技术”怎么样?——虽然,这部电影毕竟不是一部《本能》般以性感为卖点的影片,但欲望法则还是贯穿始终。为达到这一目的,电影对小说线索上进行了最重大也在我看来,有点可气且可笑的一个改写,将第一人称叙述者芭芭拉改写为一个女同性恋者。电影并没有直写这一点。但种种暗示包括结尾的突出,让芭芭拉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狩猎者。电影将这个形象曲解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显然,导演不能理解芭芭拉对希巴的兴趣。那些心计与跳动的情感,那与之为伍的若渴情节。这些所有让女性读者非常熟悉、理解的情绪,导演似乎只在欲望中的男女身上才看到过,便也仅能在这样的逻辑中安排二者关系。于是,便生产出同性恋情这样的解释途径。

小说中的芭芭拉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作者主要借她呈现的是孤独与冷漠的人际关系。 芭芭拉出生于工人阶层家庭,与父母交恶,唯一的妹妹是个宗教狂。她理智、清醒而严苛、冷峻,在长年独居的生活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由之而来是在她自己的生活阶层中,毫无可交往的对象。这又反过来形成了她孤僻而愤世嫉俗的个性。

在遇到希巴前,芭芭拉以这种面目对着周围那些麻木的教师和学生。在这所教育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普通工人阶级子女的公立中学里,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在混日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将来“至多”作商贩等服务行业,将眼下所学的莎士比亚扔在脑后。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粗鲁而暴躁——小说在很多地方强调这种“阶级”问题,暗示芭芭拉既是出身这些人中的一员,又看不起他们身上的劣性。她拒绝参加教改等校方的虚伪活动,厌恶同行的粗鄙和无知——直到希巴出现。 “在此之前,我从没认识过一个上层阶级的人,希巴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这阶级的人。”小说中不断强调这一点。希巴来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这一方面突出了希巴可以与芭芭拉做朋友的原因,在学养背景下,她们可以交流;另外,她来自另一个阶级。芭芭拉渴望和她交朋友,因为她与众不同,并且高贵而神秘。与整个芭芭拉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所以对她的家庭邀请,芭芭拉暗地兴奋不已。不仅因为希巴的可爱,也更因为她出身带来的优越属性,芭芭拉对此是不无好奇的。而电影将这个情节完完全全的狭隘化,呈现为单一的、出于性欲的占有心态。在这里,电影挪用改写了小说的一个情节:“芭芭拉的精心梳妆打扮”。

如果观看者都阅读了小说,就不会发出“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这样的疑问了,因为小说中芭芭拉的精心准备是为赴一个男人的约会。芭芭拉对希巴的背叛也更可解,因为同为女人的失望与嫉妒。而电影将之挪用到芭芭拉赴希巴之约上。——在我看来,这种改写可笑之处,不仅在于导演对女性情感一厢情愿似的的误解强加,更对芭芭拉这个形象没能理解、体认,且没有或拒绝同情,以同理心注视、处理这个角色——这个形象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扁平化的“孤独老处女怪物”,怪异而变态。只能说导演也许有意曲解,或无法体认,独身女性在某种独处情境下的心态。那样的寂寥不仅指向性,也指向一切遍在的情感本身,比如朋友,比如家人。

欲望法则与男性思路 也在这种男性中心的思路下,小说中风格恐怖的结尾“两颗绝望的心”的无奈捆绑,被改写成影片中出轨女人的“回归”忏悔;在“认清”芭芭拉“丑恶”嘴脸之下的希巴,与芭芭拉彻底断绝关系,回到了善良的老丈夫身边。——一个更符合“社会主流”的思路。

在自由改编的理解基础上,我可以认同一切对原著的电影改写。只是这次“如此巧妙”——所有细微的、重大的改编,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一种男性思维与表达。这个男性思路,让一切复杂的情感服务于浅表的欲望表达,于是电影更好卖、“好懂”了,却也轻薄了。小说中许多可兹表现的地方都抹去不表。比如,芭芭拉曾在希巴事发后暗自替希巴叫屈,她指出英国五十几岁的王储娶十九岁的小姑娘时举国欢庆,而希巴的事情就如此令人嫌恶,这样公平吗?五十几岁和四十岁,十九岁和十六岁真的差距那么多吗?抹去不能表的还有希巴的单纯和细微体会,“他的身体是一个新玩具,大人对身体满不在乎的态度,他还没学会。”以及希巴独自承担的勇气。

电影《丑闻笔记》自然是成立的,就影片呈现看,也是一种成功地改写。但若就小说希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复杂情绪的意图来看,这个改编带有有意误读和单一化、商品化的倾向。 补充:关于《丑闻笔记》中女主角名字Sheba(希巴),作者选择的由来: 示巴女王(Makeda, Queen of Sheba)是公元前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的女王。她在非洲的势力,最强的时候覆盖整个东非。根据《旧约圣经》列王纪上第10章、《古兰经》和其它历史资料的记载,她因为仰慕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才华与智能,不惜纾尊降贵,前往以色列向所罗门提亲。而所罗门王也因此与她犯了奸淫罪(因为他已有妻室),而被上帝所遗弃,并展开了以色列王国衰落的序幕。示巴女王被以色列人逐回埃塞俄比亚之时,据说已怀有所罗门王的骨肉。而埃塞俄比亚当地的语言亦与古希伯来语出奇地近似。此外,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约柜在罗马帝国军队屠城之后神秘失踪,据闻就是当年所罗门王在埃塞俄比亚的遗裔把约柜秘密从耶路撒冷运到埃塞俄比亚收藏。这些片断的正史、野史,都或多或少证实了示巴女王当年和所罗门王的关系非比寻常。亦有人凭着《雅歌》第一章第5节的一句,而认为《雅歌》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之间的情话。 2007年5月11日 于 北京

 短评

太压抑了。。。两个演员大赞!!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B】和菲洛梅娜一样都是剧作格局不大,从一个很巧妙的故事切入点去讲述,配乐上也有共通,当然风格是完全不同。丹奇奶奶这个角色和菲洛梅娜里的反差太大了吧我去,CB最后的发飙戏看得到日后蓝茉莉里的影子。

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所以知道两人之间根本不是同性之爱,甚至连爱都不沾边,只是一个没有自己人生的可怜虫对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人的生活的,窥视,侵占,掠夺,毁灭,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女生的社交圈里,处处都有这种人

12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丹奇奶奶演得太好啊不寒而栗!!!占有欲果然是人类最可怕的情绪——没错,扑倒布兰切特女王的小鬼,我要杀了你!!!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18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暴强的对手戏

22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凯特布兰切特有风情,朱蒂丹奇有演技结尾有点俗套

26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推荐

居然很喜欢这种剧情设置 其实经常有点恍惚那时候Cate就像金发的李小冉。。妈呀。。一定是错觉。。

30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可怕的老处女,以及朱迪-丹奇可怕的演技。

3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控制欲的爆发,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表演妙绝。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内心的黑暗更可怕,想想真实存在这样一个人真够惊悚的,有可能真实世界这样的人还挺多的。

40分钟前
  • 鬼 鬼 ™
  • 推荐

片中性格或许是被夸张表现的,但总也读得出自己。2个人身上都有些东西,是我们身上也互通的。一种压抑自己,却极度渴望。我恶意丑化那些还没得到或许再也得不到的人,其实是因为太吸引我了无时无刻,我知道那是美的。大胆自由生活,不想是否承受得住。应该不聪明。孤独寂寞的人在任何场所用误会取暖。

43分钟前
  • Mang*
  • 还行

没恋爱,没结婚的老处女真可怕……7.9/10.

47分钟前
  • 浴神
  • 推荐

6/10。趁落井下石践踏恋人人格控制所爱《坏子小》似的欲望黑镜,讽刺的是精神恋爱还要用出卖肉体的方式达到终极占有。受社会意识形态打压的性取向一旦曝光成为被勒索的现实问题也是整片重点,但英国电影常见的老毛病旁白过多,而不是表演和画面上的细节剥开角色内心,况且视角单一会局限其它人物塑造。

5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少年不够美嘛。。

5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应该不错,我喜欢这样子的故事~~~

57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大半夜的看这个真是有点反胃,和《钢琴教师》一样又抹黑了老处女群体……不过看着两大女演员飙戏还是蛮紧张刺激的。朱迪丹奇要是皮肤再光滑一点我一定支持她掰弯凯特!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资本主义实在太水深火热了,我们要去解救他们!

1小时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朱迪丹奇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女同性恋,一直用这种称为好友,掌握对方弱点以威胁的方式与年轻女性交往。其实是个渴望触摸,渴望感情的可怜人。她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巨婴,会耍手段,会很自私的索取,不顾后果,不替对方考虑,不达目的不罢休。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两位女戏精演技炸裂。

1小时前
  • Hachik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