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罗丹的情人

剧情片法国1988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热拉尔·德帕迪约,玛德琳尼·罗宾森,洛朗·格雷维尔,菲利普·克利夫诺,卡特琳·伯曼,Maxime Leroux,达尼埃莱·莱布伦,让-皮埃尔·桑捷,罗杰·普朗肯,奥蕾勒·多阿藏,玛德莱娜·马里,阿兰·居尼,Gérard Beaume,Martin Berléand,弗朗索瓦·贝莱昂,米歇尔·贝罗夫,丹妮丝·沙朗,菲利普·帕布兰克,安妮-玛丽·皮萨尼

导演:布鲁诺·努坦

 剧照

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2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3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4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5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6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3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4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5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6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7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8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9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2

详细剧情

  罗丹(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是一个名满世界的雕塑家,众所周知的“思想者”就是他的作品。实际上,除了他自己的艺术天才外,还有一个人在罗丹的艺术和感情生命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他的情人卡蜜尔(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 。卡蜜尔也是一位极具艺术天份的美少女,与罗丹忘年相恋。但是,大凡和大师的恋情总是充满折磨和坎坷一样,卡蜜尔也一样。他们之间疯狂而充满激情的爱情,会带给卡蜜尔怎样的命运呢?

 长篇影评

 1 ) 永恒的雕像,萎落的心

  "瞧她怎样吃力的拍打翅膀
你做梦的人却挥霍她来飞翔
以致她的双翼为歌唱所伤。“
—— R.M.里尔克
       
       割伤她双脚的是她亲手打碎的玻璃 —— 当卡密儿扑上罗丹家门前的台阶,飓风般咆哮着曾经细细呼唤的姓名,唯一的火光被罗丹可耻的熄灭了,黑暗中的悲泣,怒吼,倾倒的垃圾突然没有分别,凝固成同一种公开而静止的创痛,原来疯狂是有形象的,她终于凝成一尊雕像。
                                  
         可是,第一次映亮卡密儿双眼的也是罗丹的光芒 —— 在马车里,不可一世的雕塑大师终于发觉卡密儿夺目的才华和清鲜的身体。罗丹说起米开朗基罗未完工的奴隶像给他的深刻启发,语义复杂的说道:”我多年来苦思冥想的感悟,你似乎早就领悟了。“ 随后,窗外的灯火被车辇遮掩,罗丹在阴影里变暗,卡密儿从光中浮现 —— 最初的最初,是爱情剔除了嫉妒,留下纯粹的交流和仰慕。潜伏而来的阻碍也就在这里, 当卡密儿从马车上跑开,又赶回来,我以为的情节应该是一吻,可卡密儿只想郑重说明:她从没抄袭罗丹的亚当,新雕塑的姿态只是回避模特受伤的身体。
      —— 这样独立的自我意识,卡密儿从小就有了。 这个自幼酷爱捏造粘土的女孩,父亲是外省小城的抵押担保人,母亲是本堂神甫的妹妹。父亲力排众议的支持让卡密儿笃信自己的天分,母亲的激烈反对让卡密儿急于证明自己 —— 她勇敢,甘愿彻夜不归,在十九世纪的巴黎老城偷挖粘土;她反叛,领着弟弟保罗阅读上世纪”被诅咒“的兰波诗集;她心无旁骛,身无束缚,当罗丹笑问她是否需要指点或帮助,卡密儿一字一句的说:”不,我既不需要指点,也不用别人来教诲。“

      艺术天分同样危险,正如艺术尽头的【美】本身更像汪洋里赛壬的歌声。卡密儿一颗纤尘不染的水晶心,在世俗中寂寞,在情爱里又燃烧的太炽热,五彩的光芒让罗丹都无法自制 —— 爱情从来是两个人共同的新生,罗丹原本赤裸粗犷的艺术创作突然注入了女性生命的柔情。 地狱之门前的三座亚当,仿佛是向死的慷慨中携手沉默的哀歌。他的”吻“是超越言辞与面容的飞升,无与伦比的爱情让两尊岩石放弃永恒,逃入彼此的视线。卡密儿光暗之间一个拜倒的背影,成就了罗丹手中最美的曲线,像冬夜一阵横跨千山的风,吹透了尘霾遮掩的身形,一个不悲不喜的起点,只有新生的缱绻的困倦。
                                       
     可是除此以外,卡密儿本人呢?她在爱情的火光里燃烧,她本人的创作呢? 她一颗纤尘不染的水晶心,不小心就透明了自我,连这部电影的中译名都开了个凄凉的玩笑,从原本《 Camille Claudel》(法语名)降为《罗丹的情人》 —— 这对于自信好强的卡密儿是莫大侮辱。 疯狂的鼓点开始加速,她的灵魂挣扎着向上,她的身体痛苦的抱紧自己,她的心灵依恋爱情。是谁说过?和大师相爱是危险的,因为激情中物我两忘的只有女人,男性却能在瞬间的激情中寻访浩瀚的艺术生命,以至于当罗丹为卡密儿手塑的”罗丹“青铜像得意万分,卡密儿却被萝丝(追随罗丹一生的野玫瑰)拿火钳吓得痛哭。罗丹渴望不竭的奇遇和爱情,卡密儿却斩钉截铁的要一个抉择:放弃她,娶我 —— 那瞬间,罗丹像一面骤然锤破的风琴,讪讪地沉默。他勉强说:”爱情……爱情有许多种,Camille你问的多可笑啊……“

      从此分别。卡密儿像悲剧的俄狄浦斯一样,越是拼全力想挣脱诅咒,命运的罗网却更紧的收缩。她的双手早已粗糙,她搂着泥土呼吸,拼命雕刻,金铁之声都变得痛苦,可评论界嘲笑她和罗丹亦趋亦步,收藏家对她的组品不屑一顾。她在庸俗滥情的舞会上撞见一个老妇饱经沧桑的脸,卡密儿看得流泪,看得头痛欲裂 —— 这是一道可怕的预言,卡密儿第一次清楚的看见了。 最初是战胜私情的斗志,然后不堪重负,听之任之,被痛苦打磨出自我封闭的寂寞。紧接着是放纵,继而麻痹自我。塞纳河涨水,她一无所知,在汪洋里搂着酒瓶昏迷不醒。 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个人雕塑展上,她的弟弟—— 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保罗-克劳黛—— 沉痛的说道:
” 卡密儿,我的姐姐,一位高傲无比的天才,在耻辱里双膝跪地,你们知道么,是什么挣脱了她哀恸的挽留?就在这座雕像,就在你们眼前 —— 那是她远去的灵魂。“

     是的,她的灵魂无处可寄,只能远离。越是迷信纯粹自我的才华,她创作的源泉越稀薄,越是牢固的封闭自己,她和一切人间悲欢越隔阂。 电影里罗丹和卡密儿最后一次重逢时灾难性的。 罗丹蒙着双眼,走进卡密儿日夜创作的工作室,抚摸每一尊雕塑,直到震怒的睁开眼睛,说“你怎么敢用这样的雕像给我制造丑闻?你怎能将我们共有的生活塑成这样的雕像,把我当成两个女人互扯的玩具,这是下流的侮辱!” —— 罗丹说什么都没有关系,最深的创痛是语言之上的傲慢,语言之下的误解。 卡密儿直到此刻才明白,哪怕当初相爱相敬的罗丹,也再从没有在艺术家的身份平等看待自己,从没有怀着同等的真心试图理解自己。 当罗丹大手一挥,用一句“你看看,我雕塑的是生命,你却只塑造痛苦”就抹杀了卡密儿的全部创作,他和她,依然在纯白的石膏像两旁,两人的位置和十年前初相知时一模一样,可是最初启明生命的爱情,此刻撕扯殆尽了,不能抉择的依然沉默,不能厮守的只能从毁灭中拥有。

       卡密儿一无所有了,能挥手毁灭的只剩她的雕像。每一段缠绵的记忆,推倒砸碎的瞬间才倏然透亮,原来曾经是这样,曾经的爱人透过曾经喜乐悲苦的碎片发出最后的声响,原来始终深爱着。可是剥开这金石泥土的表象,当初的激情,预想的幸福,竟然只有一抔灰土的坟墓。曾在情书里双膝下跪的罗丹来自那一重时空?如今摔门而去的背影来自哪个时空? 如同卡密儿那尊被误解的《成熟岁月》,它为什么一定要和罗丹有关? “那个年华逝去的老妪是我,只有白骨上残存着时光。那个哀求的少女也是我,她跪倒着伸手也唤不回青春年华。而那个男人,和你无关,他也是我。我赋予他我全身心的坚强,而他把虚无交还我。看罢,这是三个我,绞缠虚无的三个化身,属于我的三位一体。” ——

      这一切谁乐意来费心理解? 卡密儿本人终于被家人送入精神病院,经过三十年恐怖的沉默,在一战初期病故。

--------------------------------------------------------------------------

     也许,和天才相遇的女人更需要保护自己,【别让灵魂的火光熄灭,但也别让它烧出来】。可这一点点自保的理智,情感中奋不顾身的人哪里有心去斟酌清点…… 以至于两道强光相遇,瞬间激昂的火光过后,留下寸草不生的荒漠。 但是,倘若仅仅拿世俗情感的得失衡量卡密儿-克劳黛,这未免浅薄,也辜负了这部将近三小时的电影。除开歌功颂德的礼赞华章意外,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无不来自艺术家独立独自独特的内心感受 —— 哪怕卡密儿-克劳黛以全部生命雕塑痛苦,她的私人痛苦却被她天才的双手点亮,足以击穿百年沉寂和埋没,携着一往情深的执着,赴汤蹈火的勇气,和献身艺术的悲剧冲动,呈现在每个回望她,哀婉她的观者面前。
      
 ----------------------------------------------------------------------
你还小呢
什么都不懂
弯弯曲曲的心肠就挂在手臂
你看见太阳白白地在天上飘着
就像用筷子夹下来尝尝

你还小呢
有一天也会长大变老
你逃啊逃
想要飞入月亮
月亮在你身后摇晃
……

你那时还小
不知道入骨的悲伤
这悲伤化作风和月
美化世人的想象

有一天
你坐在石头上
露出十年前的笑容的模样
风和云在你身边缭绕
我知道
你再不想进入月亮
         —— 《云生梁栋间/ 风吹窗户里》 云中
 

 2 ) 卡蜜儿·克劳黛——一寸相思一寸灰

    我宁愿用《卡蜜尔。克劳黛》这样一个由法文直译而来的名称称呼这部影片,尽管她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片名——《罗丹的情人》。这位才华卓著的女雕塑家用尽一生血泪苦痛甚至生命的代价,所求不过就是走出罗丹压服在她头顶的阴影。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用“罗丹的情人”来称呼她,无疑是对她极大的不公正。
    快乐的时光观赏这样苦情的影片怎么也算不上明智选择,然而,如果你对人世间的无助、苦难、绝望还有一丝怜悯和同情之心,也许通过这次的观赏经历,在对待仍在愤怒执拗中煎熬的自己抑或他人,多一分达观,多一分理解。
    罗丹最后一次来到卡蜜儿的工作室,惊讶于后者这些年来刻苦工作的成果,同时也深深的被一种难以言表的嫉妒之情蚀咬,他难以容忍这个曾经依附自己,弱小如鸟儿一般的女子左奔右突,竭尽全力闯出一条自我之路的举动。他尖酸刻薄的批评着,丝毫没有大师应有的风度。这一幕里卡蜜儿和罗丹在工作室内的激烈争吵,罗丹的犹豫和无情终于夺去了她对爱情最后一丝的希望。“正如人们犯了一个错误,无可挽回,就这样了,我不想解释了。”罗丹无法再接受卡蜜儿对待自己“霸道”的爱。毕竟,对男人来说,爱情是生命中的滋润,而对女人来说,却是生命本身。以放得下的心承受化不开的情,这个道理罗丹懂得,卡蜜儿却不懂。
    看天才女子和大师的爱情悲剧总令人唏嘘不已,在我们眼中他们的情感比起平常人更加炽热、猛烈,他们的爱情表现出来甚至是绝望的冲突和撕扯。卡蜜儿作为罗丹最得力的学生,助手和爱人,她娇小的身驱里蕴含着难以企及的天赋和热烈,从某些程度上,她的雄性荷尔蒙甚至超过了罗丹。和罗丹在一起的几年中,正是罗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丰产的时期,他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证实。“你才是我所要的,你是我的女神!”罗丹对卡蜜儿说。有理由猜测,卡蜜儿的青春,才华,和爱情,浇灌出创作上的绚烂花朵。然而,也是在这几年中,卡蜜儿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作品,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了罗丹的创中。
    有人说是卡蜜儿无法忍受和别人分享罗丹的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裂。我却更愿意相信,卡蜜儿天资禀异,高傲自尊,然而在众人的眼里无论她的作品如何优秀,总被人冠上“罗丹的女人”称号,人们漠视她的才华,漠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他们津津乐道罗丹某尊雕像模特就是卡蜜儿,他们不公正地认为卡蜜儿的作品是受她的老师的影响……甚至就是罗丹本人,虽然声称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有天赋,却不有挖掘她这个天才的意图。
    “用天才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罗丹的情人”,在混乱的后半生中,卡蜜儿决绝独自品尝着由爱生恨,由怨到痴的苦痛旅途。卡蜜儿在1892年脱离罗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孤绝独立的创作时期,离开了罗丹的她依然富有创作力,只是所有富有青春和生命力的美都已经一去不复返,她的作品开始了一种对痛苦的表现,她就是雕塑中年老色衰的老妇,是未长大的少女,也是粗暴的男人,虚空的三位一体。
    卡蜜儿陷入孤立,加上仇恨,她对罗丹的爱变成了仇恨,并渐渐变为一种病态的纠缠,她重新接近他,想掠夺他的创意。她很快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只有一件可以外出时穿的衣服。最后甚至砸毁了曾视做生命的大部分作品,把自己反锁在门窗钉死的屋子里。
    卡蜜儿死了,在生命结束了30年前就已经死了。之后三十年,她生活在一座精神病院里,之有肉身依然伴随着她,灵魂早已埋葬。历史上真实的罗丹浪漫多情,拥有无数情人,直到临死前一年才和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女工萝丝正式结婚,就是片中那个多年追随罗丹却根本无力分享他伟大艺术成就的平凡女人。萝丝就是幸福了吗?抑或也是个痛及心灵的悲剧?

 3 ) [疯评影行]罗丹的情人

《卡蜜儿•克劳黛》(Camille Claudel,1988)
又译为《罗丹的情人》

导演:布吕诺•努坦(Bruno Nuytten)
主演:伊莎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弗朗西斯•麦克汤玛德(Frances McDormand)

       荫翳里,大致零星的那么几天几米阳光,算是奢侈了。
       每每路过高法的那条十字岔路,一个疯子总会站在路中别致地指挥壅塞的交通,时而双手合十,时而搀扶老弱,也是准点的下班上班,也是星许那么几天会旷工的……透着车窗却总能感怀那来自心灵深处的丝丝温暖,是啊,疯得让人温暖实属不易了。
      《罗丹的情人》,也是关于一个疯子,一个才情汹涌的女人,一个才情汹涌却癔症终老的女人。


遇见

      作为传记电影,我本人认为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初看与再看,也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感触,无非是当下法国著名演员的堆砌着拼演技罢了。
       努坦作为编剧和导演并不能赋予该片更多的艺术遐想更不是强悍女性的灵魂,这部1988年的电影叙述手法以及镜头语言远没有能摆脱努坦担任摄影的《恋恋山城》(Jean de Florette,1986)、《甘泉玛侬》(Manon of the Spring,1986)成功后的阴影。

     “她看上去端庄堂皇的额头之下是一双光彩夺目的蓝色眼睛,除了小说封面画中的人物的眼里外,你很难再在别处找到那样的蓝色。”
                            ——保罗•克劳黛(Paul Claudel)

       奥古斯迪•罗丹(Augeuste Rodinl,1840-1917)与卡蜜儿•克劳黛(Camille Claudel,1864 -1943)于1881年相识,罗丹是卡蜜儿的督导老师。那一年,他40岁;那一年,她17岁。他有许多的情妇,与生俱来的叛逆将她带入雕刻的圣堂将她带到罗丹的面前。
        努坦在这一段的处理,基本是平静。当然,无法考证,罗丹与卡蜜儿是不是狂热的一见钟情,至少我在该片里看不到燃情的意思。
       现实主义似乎代表着残酷与写实,那个时代的法国充斥着各种时髦的主义。罗丹的生命是在嘲讽和攻击中行进着,上帝也不怎么眷顾早年的罗丹,上帝和罗丹更没有眷顾15年以后的卡蜜儿。


碰撞
      
       罗丹的姐姐情困当了修女,两年后寥落地死在修道院里,罗丹自己也虔诚地皈依上帝和艺术。对于罗丹这样毛发浓密、体格强健的男人,身边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人倒是不足为奇,似乎大师们的创作欲望创作灵感与女性的肉体密不可分。
       至于卡蜜儿,才华与情感孤注一掷地倾泻在罗丹身上。罗丹对卡蜜儿的感情是自私的,燃起的创作激情是维系这段颠簸情路的走过漫长的15年。
       电影并没有回避大师的人品问题。在罗丹“艺术既感情”的伟大旗帜下,卡蜜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起初她只是罗丹的艺术奴隶,为他不休止地工作,充当罗丹一件件作品的模特,电影也毫不隐讳地印证《加来公民》、《地狱之门》和著名的《沉思》;当卡蜜儿与罗丹的缠绵进一步地升华的同时,她想融入罗丹的生命,他想操控卡蜜儿的灵感和思想,罗丹这一时期焕发的青春以及卡蜜儿彰显的活力融入了《永恒的春天》、《吻》、《亚当和夏娃》隽永的罗丹雕刻作品里,那一瞬是静止和甜蜜的;当卡蜜儿想努力的挣脱罗丹式的创作阴影以及罗丹式的生活时,他们反目了。
      一个强悍的男人永远有一颗狭隘的心,一个强悍的女人总是能将绵绵的爱转变成源源的恨。电影也恰恰是在这一章节变得哀怨与跌宕了,当曾经的卡蜜儿转眼成了雕刻艺术上最大的竞争者,当曾经的卡蜜儿已不能被自己驾驭,当曾经的卡蜜儿旺盛地创作大师却闲坐在枯竭的苦闷里,罗丹的嫉妒已经不能自持。当曾经的罗丹漠视自己的占有,当曾经的罗丹缄默在世人指责声中,当曾经的罗丹直白地剽窃自己的作品,卡蜜儿的愤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婚姻的胜者是罗丹24岁时结识的露丝,50年后她得到了一纸婚约。生活的败者是罗丹40岁时遇见的卡蜜儿,15年后他们形同陌路。
       不得不提到该片的配乐盖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跌宕与历史气息的缔结,夹杂着神秘主义倾向的乐章完美衬托着情节的发展。


哀怨的终结
   
     “黑压压的人群将它踩得粉碎”,卡蜜儿鄙视罗丹的蜕变。她雕塑的主题(《成熟》、《命运之神克劳索》、《波尔修斯和蛇发女妖》、《火边之梦》)透着激情澎湃,神秘、仇恨和挣扎,那是源自对罗丹感情的哀鸣。当然也有凄婉的情愫(《祈祷者》、《华尔兹》、《哀求》,《吹长笛者》),那是脆弱情感的娓娓。
   
       影片的结尾是卡蜜儿老去的照片,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她想诉说着什么?静静的、静静的——荫翳里,大致零星的阳光,震慑悲凉的心,透着点滴的温暖,将桀骜埋葬,只剩下美丽的面庞与那双蓝色的眼睛。(文/畅游四医院)

 4 ) 刻刀与爱欲

电影《卡蜜儿克劳戴尔》的结尾有张卡蜜儿晚年的相片:苍老,但表情执拗。这令我想起了张爱玲去世的那年,报章上登出的她晚年的相片,同样苍老且表情不羁,手里握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

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某种相似,都认为是罗丹或胡兰成耗尽了她们的旷世才情。女人的一世情殇在男人那里不过是悠长生命的匆忙一瞥。
这种怨妇似的说辞,我当然始终嗤之以鼻的。这倒不是给他们辩护,我只是认为,爱这个东西,在男人那里和女人那里是不同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在男人的话语系统中根本找不到“爱”这个名词。就像在中国的古典学系统中,只有“仁者爱人”的“爱”,没有情爱的“爱”。

但对女人而言,女人本身就是爱。

卡蜜儿自幼显示出惊人的雕塑才华。在电影里,他的父亲扮演了她第一个知己的角色,父亲也是一个男人。父亲希望她能够成名,光耀门楣。既然当时第一流的雕塑家是罗丹,那么卡蜜儿遇见罗丹并不是什么命运的交叉,而是时间的赐予。只是,卡蜜儿对雕塑迸发出了太多的热情,她的心火逼迫她必须前进,去雕塑或者去爱。看电影的时候,卡蜜儿手里雕刻刀的声音像极了呻吟,声音的隐喻似乎暗示,卡蜜儿对雕塑付出的是不折不扣的爱。

罗丹并非风流倜傥,只是藉才情而放荡。电影似乎刻画罗丹的才情不如卡蜜儿,这是错误的。在历史上,罗丹不仅是现代雕塑的第一位大师,而且是全部雕塑史中的大师,从他上溯只能是米开朗基罗。罗丹甚至是米开朗基罗和古希腊雕塑大师菲狄亚斯的现代合体。正因为罗丹的才华的确远大于卡蜜儿,所以卡蜜儿才会因为对雕塑的爱而过渡到去爱罗丹。

所以,卡蜜儿爱罗丹多少并不清楚,但她一定是深爱雕塑的。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张爱玲亦如是。因为这种爱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也就可以不怎么关乎肉体,只要“是这个人”就行。
而男人则不是,他可以深爱某种抽象的学术或艺术或战争,甚至连爱的女人都可以是抽象的。换句话说,对男人而言,只要“是个女人”,可以做爱,就能接受,至于具体是谁差不多就成了。

所以,男人的爱与女人的爱根本不是一个词。

这也就是西美尔所描述的,男人与女人彼此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是永恒的。所以,男人的悲哀在于永远无法寄托自己的心灵,只得不停的放逐自己。

电影中,卡蜜儿凭着回忆为罗丹塑了一个半身像,这也是罗丹所有半身像中最好的。在这里,罗丹虽然不在卡蜜儿身边,但她完全可以和塑像依偎在一起,用石头代替这个男人的肉体。反过来,假如一个男人号称思念不在身边的女人,无法排解,就很可能去叫鸡或者出轨了。所以,卡蜜儿塑好罗丹像后,写给罗丹的信里的一句话令我无比伤感:

我裸身而眠当作你在身侧,但醒来时却不见你。

罗丹对卡蜜儿的一个作品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不能说罗丹故意中伤她。相反,真实的情况是罗丹尽可能的提携、帮助她。按照电影的情节,卡蜜儿的弟弟保罗能够进入法国外交部也是罗丹的帮助。而保罗最后成为后浪漫主义时期名噪一时的诗人和剧作家,并担任驻日本大使,在中国呆了14年。这多少也是罗丹的帮助。

卡蜜儿的疯癫,是她原本可以藉着对罗丹的爱,把内心的火焰和才情发挥出来。但是罗丹出于对他的另一个女人的内疚,也出于对卡蜜儿热烈爱慕的害怕而关上了这扇爱的大门。无法排解的爱欲(eros,在这里不是爱智慧,而是爱艺术)导致了卡蜜儿终于疯癫,并疯了整整三十年。她最后的精神支柱不是别人,而是她的弟弟,这也是一个男人。

但她留下了作品,这是万幸。罗丹亦不是庸人,这也是万幸。因为这世上有太多这样的女子,倘若她衷心信赖、并甘愿为之奉献全部才情和感情的那个男人,最后被历史证明只是个平庸鼠辈,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事,也可以如是观。胡氏其实是乱世妖媚,当然比不上罗丹,也上不了历史的台面,但总算一世之情人,文人之异型,多少留下些东西。而且,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


最后说点八卦。
这个电影通俗的译名是《罗丹的情人》,而这个名字恰恰违背了导演的初衷。所以,我会执著的称这部电影为《卡蜜儿克劳戴尔》;
主演阿佳妮是我喜欢的演员,她总是演诸如玛戈王后,阿尔黛雨果一类的女子。论演技,比苏菲玛索要好一些。比如苏菲的《心火》,根本没有把心火的味道演出来。阿佳妮和本片的导演当时也是情人。阿佳妮的另一个前夫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说说罗丹,他是上承浪漫主义,下启现代主义的人物。浪漫主义的代表如雨果,这在电影中有所表现。保罗就是雨果的追随者。而罗丹也曾在《罗丹艺术论》中引用过一首雨果的诗,有一句是“女人的肌肉,理想的泥土,奇迹呀……”。这句话饶有趣味,中国人会把女子比喻成水,而雨果和罗丹更认可女子是泥土。个中区别,值得细细体味。现代主义的代表如波德莱尔。罗丹很赞赏波德莱尔,他的雕塑也能体现出这种对不协调、痛苦的肢体等的刻画。这其实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旧文新贴:原刊于《看电影》2009年第九期。

 5 ) 所谓柔情千种

说到温柔,到现在我眼前仍然一直晃动着伊莎贝拉阿佳妮那双灰蓝色如湖水一般的眼睛。
1988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刚刚进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到现在,竟然有二十年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能遭遇到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二十年前她是如此年轻而美丽,正如她扮演的那个角色——天才而激烈的卡蜜尔克劳黛。实际上,看看卡蜜尔年轻时候的照片,其美丽程度完全不亚于伊莎贝拉。她如此有天分,却如此脆弱,以至于毁在罗丹的手里,至今我仍然因此愤愤不平。在看《卡蜜尔克劳黛》——我心里绝对不愿意把它翻译成《罗丹的情人》,因为卡蜜尔说过:“我希望我从不曾认识过你”。这是我觉得一个女人对曾经爱过的男人所能够说的最绝情最无可挽回的话——的时候,我看见阿佳妮用她惊人的演技把一个心碎以至于病态的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仇视罗丹以及和他相关的一切,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其实,她只是不肯放过自己而已。在下面这张她进入精神病院三十年垂垂老矣的照片里,似乎一切都归于平静,我猜想她也许只是希望在精神病疗养院里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也许她已经放手了,也许没有。不过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能记住她,记住她和罗丹的不同——虽然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仍然毫不识相地用了那个人的名字做招徕。
http://note.ssreader.com/note/215550/pic00000.jpg

但是,在电影中,那个长长而静止的特写镜头里,卡蜜尔的柔情似水不是望着罗丹,而是她弟弟的。在失去爱情以后,她似乎把那些澎湃的情感都给予了亲爱的弟弟,一个不错的诗人,以及驻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官。顺便说一句,他的职位,根据电影的记载,是罗丹帮忙促成的。
有时候我在想,电影是不是企图告诉观众,女人的情感是不会泯灭,只是会找到另外一个出口罢了。在那座低矮潮湿阴森的陋室墙壁上,卡蜜尔详细刻下弟弟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以及相应的时间,简直触目惊心。满屋子都是因为痛苦而扭曲的雕像,难怪罗丹看了以后惊呼:我的雕塑在赞颂生命,而你的却是在赞颂痛苦。
当然。因为你这个大胡子不知道别人的痛苦有多深。
其实卡蜜尔的弟弟也不知道,否则就不会参加在她最后一次展览时不与姐姐见面而偷偷离去,他觉得这个有点癫狂的姐姐实在让人丢脸,她的关爱太过激烈而让人不适。
所以,所谓的柔情千种,往往是媚眼做给瞎子看,即便那是双温柔如灰蓝色湖水的眼睛。
http://blind.bookbank.cn//attachment/200801/1200896548_0.jpg

 6 ) 给Camille的信

给Camille的信


亲爱的Camille:

好久不见,你好吗?

你现在是正在阴暗的房子里捏制你的雕塑,还是正在黄昏的塞纳河边散步呢?巴黎的冬天你感到寒冷吗?最近有人欣赏并谈论你的作品吗?孤独而痛苦的时候,你还会酗酒吗?我向你保证,我肯定是一位少有的出色的酒伴,我的出色在于我其实一点不好酒,而只是好与想跟她一起喝酒的人一起喝酒。我这样说,只是想让你知道,当你希望向酒倾诉什么的时候,我是可以信赖的。

你还在爱着他吗?你还在恨着他吗?那位伟大的艺术家,《吻》的作者,《思想者》的作者,Rodin。在你遇见他之前,你总是晚上只身提着箱子去工地上挖泥巴,然后步行将它扛回,待第一缕晨光照进你的工作室时,开始创造你的雕塑。你家庭里的一切也不能阻止你对雕塑的疯狂的热情。当你遇见这个你第一眼认为没有教养的高傲的著名雕塑家后,你发现爱他就是爱雕塑,因为只有他真正懂得如何去塑造。你渴望你的作品被他喜欢,甚至只是他对于你的作品的一句评价亦足以令你兴奋。直至你最大限度展现的才华被他肯定和接受,你便希望能与他一起工作,一起从事伟大的事业,再没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事情了,这时你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他长辈似的宽容,对艺术的天才和热忱以及他年轻的激情,让你以为这就是你一生要追求的爱情。

可当你对于他的爱实现时,你对于雕塑的爱注定只能退居其次。在艺术面前,你只能为他而工作,你的艺术灵感全部体现在他创作的作品之中,你只能拥有助手或者学生的身份。你从来不可能排斥他的意见,而独立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只要Rodin爱你,专心致志地爱你,你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切。然而事实在于,他还有他自己未成婚的妻子,他不可能离开她。你艺术家似的纯粹绝对不允许这份爱被其他的人分享。然而,对于Rodin来讲,此时爱你就是爱雕塑,你的才华和爱成了他的灵感源泉,是你成就了他的天才。于是,当Rodin揭开你第一次为他创作的自画像时,他在不无惊叹地感慨你的才华,而你则在询问他,到底爱的人是谁?是你,还是罗丝?毫无疑问,他二者都需要,从而拒绝选择。这一点,让你开始第一次并且永远地恨透了这个软弱而自私的男人,并且打掉了你跟他的孩子。

你陷入绝望之中。

你这时恍然地发现其实对他的爱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束缚,因为你为他牺牲掉了你的艺术才华。你开始远离他,你内心里尤其鄙视他与一些表面友善其实根本不懂艺术的权贵们的交际,你觉得他不够纯粹,他并不比你更配艺术家的名号。你爱的远离也同时造成了艺术的远离,你开始觉得你追求的艺术方向与他恰恰背道而驰。他表达想象,表达自然的美;而你表达内心的真实,这真实就是你的痛苦。你成为了他最大的敌人。

然而,你又陷入了另一层痛苦之中。

你恨他,其实也是因为你始终爱他。这份爱过于持久,导致它侵蚀了你的一切,包括艺术和生命。一方面,你认为他在艺术上通过各种方式压迫你,嫉妒你,甚至窃取你的艺术灵感,这样你的艺术创作恰恰只是为了复仇,它成为宣泄你的痛苦和受伤的最佳渠道,你的才华在这样的艺术态度中不是得到了发挥,而恰恰是受到了抑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尽管你在现实中处处与他为敌,但是你内心深处其实始终盼望着他来投降,只要他缴械并且说他爱你,你便会毫不犹豫放弃所有这一切缠斗而与他回到从前,这一点在即便是你在痛恨他到极点的时候仍然站在雨夜的路上披着裹脸的雨衣希望他能看到你,认出你,并且伸出手去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关爱而得到了证明。在黑暗的雨中,你伸出的手最后抓住的只是虚无的空气,他的脚步正在赶往灯火通明的庄园,那里有正在等他回家的妻子。

你其实是爱他的,这一点永远没有变,你自己最明白,但是现在你必须恨他,并且比任何人都恨他。还有比这更绝望和痛苦的事情吗?

让我们再从Rodin的角度看一看事情的原委。对于他而言,事情并不复杂。首先,你对他而言,就是他所追求的最美的女性:成熟的处女。“真正的青春,就是成熟的处女时代,洋溢着清新的生命力,全体却显着骄矜之概,同时又似乎畏缩,似乎求爱的羞怯心理,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他始终都承认,你是他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这是因为他俘获了你的“青春”,并且通过他的伟大作品,如《吻》、《我是美丽的》、《永恒的偶像》和《沉思》将这一最美的人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是你对他的恩赐,对他而言,你是最美的,也是最有才华的,在所有的女人之中,他当然最爱你。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是他比爱你爱得更多的,那就是艺术。说到底,他始终都是在以审美的艺术眼光来爱你,而你则是以一个现实而活生生的女人在爱一位男人。

因此,当你离开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创造自己的雕塑,他到处寻你,你们终于久别重逢时,你喜极而泣,你问他为什么不先抚摸你,而要先抚摸你的那些雕塑,他说他在通过抚摸而探索,他认为你在通过作品嘲讽他,而你向他抱怨你为他付出了青春和一切却还是换不来他的全心全意的爱,你们激烈地争吵,你为爱,他为你的作品。尽管当你告诉他,你为他怀过孩子时,他无限的内疚,但他内心里最后的决定是,你与他的纠缠关系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他累了,他要摆脱这些干扰,因为这些都已经“过去了”,他要摆脱你,摆脱爱情,回到原来沉静的艺术世界中去。然而对于你来讲,这些却永远没有过去,并且一直在进行,当他离开时,只剩你噙满了满眶的泪水,拍打着冰冷的墙,追问着“为什么”,为什么这最后的一次机会,他还是选择了逃避?

Rodin认为你的雕塑是在暗讽他怀里抱着年轻女人,眼里的余光却又瞟着另一位老妇人。而其实这件雕塑中的年轻女人是你,男人是你,老妇人也是你,你将你的青春的女性赋予了那位坚毅的男人的你,现在你憔悴的老妇人一般的心灵所得到的他的回报却只是无尽的虚空。你是“虚空的三位一体”。可是这些无言的痛苦的表白,他永远不懂,永远不懂,他只是占有了你的美,而对你的心理世界从未涉足。从此,对他的愤恨持续了你的后半生,甚至成为了你生活的动力和最高的目标。

你将自己封闭起来,酗酒或者埋头雕塑,当你醒来,发现塞纳河的洪水淹没了你的工作室,你居然幻觉似的以为这是Rodin来杀死你的。你永远不会饶恕他,你因为恨他而恨着整个世界。当你在个人作品展上,失控地以为这是对Rodin的回击,当众让你的弟弟保罗难堪时,你失去了这位一直关爱你,并受你爱戴的弟弟,而他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唯一的联系。此后的1913年你住进了精神病院,Rodin给你寄钱过去,他能做的其实也仅有如此,四年后,Rodin去世,与他的妻子罗丝合葬在《思想者》前。期间的1932年,你收到你早先的朋友Blot 给你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到了你的这件作品《乞求者》,他说:“有一天,罗丹来拜访我,我看到他突然在这座雕像前停下,久久地凝视,轻轻地抚摸着它,哭了。是的,他哭了,象个孩子一样。今天,在他去世13年后,Camille,我可以说:他真正爱过的人,只有你……”。这一点或许你从头到尾都是知道的,但它又有什么用呢,除了加重这个悲剧?你在精神病院一待就是30年,直到1943年苍老而孤苦无依地永远睡去。

亲爱的可怜的Camille,爱情成就了他,却毁灭了你!正如你说,你希望从来都不曾认识他。

你以为你热爱雕塑比他更为纯粹,你以为你比他具有更多的艺术才华,然而你错了,他才是一位冷酷的艺术家,而你是一位为爱所困的彻底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你认为他嫉妒你的才华与灵感,而我愿意先喝了手上这一杯,告诉你,事实是你在恨他的同时嫉妒着他,仅仅嫉妒着他是一位男人。Rodin一直认为艺术即情感,但他是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不会因为爱情而放弃艺术,而是通过爱情达到艺术;然而对你,你是情感至上主义者,当你的爱情完满时,你愿意放弃艺术,当你的爱情搁浅时,你用艺术去控诉它、怀念它。对于男人,此二者可以共存,就像罗丹可以与政治家去交际,但却依然保持艺术之心,他把社会和政治因素作为对自己艺术的滋养,这对你来讲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你,要么纯粹地从事艺术,要么纯粹地实现爱情。Rodin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热情,而你始终沉默地观察着它,与它保持着永久的距离,并最终归于沉默。

你恨他,恨这个世界,恨这个世界的规则。你问着为什么,为什么你在他的面前,一直处于依附性的存在?在爱情上,你是弱势,你为这个经验老道的家伙奉献了青春,而他却一直拥有其他的女人;在艺术上,没有你的位置,他的社会地位以及男性的艺术语言传统一直压迫着你,你不是在与他一个人较量,而是在于这一整套的艺术规则抗争,你注定赢不了这一场战争。从一开始,你们的地位就不是平等的。当你遇见他,你体会到的是慈父般的宽容和知名艺术家的才华,然而一旦当这股吸引你的力量成为你的敌人,你发现它转眼变成了压抑你呼吸的深院高墙。而为什么你能够始终与你弟弟,这位柔顺而意志坚定的诗人,保持友好而亲密的关系,原因正是在于无论在现实还是精神上他都始终平等待你。可是,女人终归是爱情的动物,友情不过是爱情庄园旁那盏不起眼的只在夜晚亮起的路灯。而男人,却只是爱情的猎手,他越伟大,他就越残酷。

亲爱的Camille,亲爱的Isabelle Adjani,巴黎的冬天你感到寒冷吗?你是否仍然感到Rodin在上升,Daniel Day-Lewis在上升,而你在下坠?我仿佛看到了你那忧愁的面容下深蓝的眼神,闪烁着疲惫与不解。有没有办法不恨这个世界呢?如果你本来就恨这个世界,爱情看似你逃避它的美好港湾,却恰恰成为了你一生的桎梏。如何去爱这个世界?我知道,或许沉默的你,从不曾让这个问题进入你的头脑,如果我这个酒伴能够让你第一次来想一想它,已经倍感欣慰,让我们为了它来喝完这最后一杯吧。

希望你能够在回信中谈一谈你的作品。我愿意为你劈柴点火,燃烧我在这个尘世的一切,与你彻夜长谈人世的悲苦。

 

你的朋友:一深


2010-8-24于武昌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7c5a0100l6wi.html

 短评

一见罗丹误终身

5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那个有蓝色湖泊般双眸的女子,当她在楼下大声叫喊他的名字,而他痛苦,几乎默默承受一切,我只是无法明白,到底是爱艰难些,还是承受爱艰难些。

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这才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看到后面我想:我要是卡蜜尔就把所有作品都毁掉,这世界根本不配拥有她的作品。果然,下个镜头她就对自己的雕塑抡起锤子。#作为一个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特别珍惜有才华的人,其实看罗丹倒还好(反正不看电影也知道他过分了),倒是无法原谅卡蜜尔的弟弟#与其说看才华和爱情如何毁掉卡蜜尔,又何尝不是在看社会和规则如何毁掉了卡蜜尔弟弟保罗呢#

9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当年特意不敢选罗丹和卡密尔的课题来做,选了蒙克的。结果到底都是差不多,一段情一辈子纠缠不清的类型。太投入,太孤注一掷,但什么样的人总会遇到什么样的致命的人吧。谁以为谁能逃脱得出命运?

10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最悔的是曾与你一同雕刻,最怕的是重蹈覆辙。最恨分开以后,时间在你身上热闹流动,却在我这再没走过。后来我把自己锁进斗室,以为只要雕出伟大的作品,你总有一天会回头看我。十七岁那年马车里错乱的吻,终于视若仇寇。我伏在泥土里,我砸碎所有石膏,我雕了三个自己。我如一座孤岛,原来你从未靠岸。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么油菜花的姑娘被毁了。。。被自己毁了。。。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她。。但是真的好惋惜~~阿佳妮年轻的时候真的好萌有木有~~~以前知道她的传奇,但是看了之后好难过。。真的很悲剧。。爱情叫人痴狂,艺术叫人癫狂,两个加在一起,人不疯狂都难了。。。

16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少有的几部先看过书后去看的电影。与罗丹的爱情,消耗并完全摧毁了卡米耶,同行是冤家……我不能完全地离群索居,必须有人来阻止我,在我变疯以前……

20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重看#犹记初看时为之写的一首生硬拙劣小诗,而今重温那历历的心痛却几乎消失了,时间洗练最终都要这样,正如卡密儿与罗丹的终生纠葛,唯有死亡才能平息。将血肉情感铸进泥胎石塑,将刻骨爱恨凿进相思的灰烬,声声泣血;天才的火焰是自毁的因子,因同类趋光之爱捆绑,因过于相似(或相悖)的艺术体质而互斥反目,爱是双刃剑,是燃烧的明亮光斑,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中的取舍决定出路。阿佳妮再次出演魔怔,片中提及雨果之国葬,与《阿黛尔·雨果》形成互文。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佳妮把卡蜜儿的癫狂和绝望乃至深情都演绎到了极点,却仍然令人心疼。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她,我却认为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不给自己留下退路,这已是一桩绝美的悲剧。

22分钟前
  • 推荐

王尔德说,人自杀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艺术家恋爱。

27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素白衣裙傲立两座亚当之间的她,身囚罗丹掌中,盐样雪花磨蚀石膏躯壳飘散光阴缝隙,一根紧紧攥握,化为齑粉的肋骨。我的名字是卡密儿·克劳岱尔——女性艺术家的独立宣言被消解为雄性墙垣封锁的跌撞呐喊,片名脚注如附骨烙印,「情人」奇情邂逅抹煞了「天才」灵魂棱面。罗丹打磨璞玉独揽光华,当玉石不再满足折射辉映匠人容貌时,爱欲揉塑泥胚,血泪刻入玛瑙,半生徒劳换来一声媲美男性的承认,抹除名姓与创造,美誉即诅咒。阿佳妮情痴殉道的演出将卡密儿少女到老妪的疯魔传奇浓缩三小时光影天地,罗丹形象是狂焰般激情映衬下浅白空洞的粗糙造像。永恒无尽之爱把痛苦悉数献祭给空虚交缠的三座化身,倾注毕生冥思与才情,向着一把无底银壶昼以继夜浇灌。上帝无法予我平静,只有时间的监狱与漫长的沉默悦纳死亡赠礼,旷野游魂杀死温柔梦乡,随后自决风中。

32分钟前
  • 嵇澹
  • 推荐

导演太残忍了,连电影名都叫【罗丹的情人】。她被剥夺肉体、被剥夺情感、被剥夺创造、被剥夺了她的名字。

36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卡密尔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雕塑家,阿佳尼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演员。

38分钟前
  • 2013
  • 力荐

若爱得深,会不能平衡;为情困,折磨了灵魂....

4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影片过于细碎、跳跃,缺乏真正有力量的场景。对卡蜜尔和罗丹的描写都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纠缠于情爱关系,却没能揭示艺术家的独特:他们从情欲中得到的力量,他们的痛苦与孤独——如同片中的雕像只是背景一样。阿佳妮在片中有时真像苏菲玛索,纵然她演技出色,却没能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女性艺术家。德帕迪约更是无从施展演技,罗丹的形象肤浅单薄——两人结尾处一段吵架戏简直狗血!导演之前一直是摄影师,执导功力实在乏善可陈。BTW,本片完全应该直译为《卡蜜尔·克劳黛》而不是《罗丹的情人》!

44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看到评论里说:“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我竟然能认同这一点。长达近三个小时去感受阿佳妮所演绎出的这样一个拥有旷世才华的炽热生命慢慢熄灭直至成为灰烬的绝望感。

48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一刀刀刻下去的岂止是欲望,刻下去的是一段在别处的生命是所有的隐忍和悲痛啊。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本就是个悲剧。静静的结尾如同Camille 的遗言“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一样。She is nothing at the end but a mistress of Rodin. 唉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港译片名叫《罗丹的情人》,完全与影片本身背道而驰。

5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驾驭不了爱情的最终成了卡密儿,而驾驭得了爱情的最终成了伍尔芙,依附于爱情的女人最终也只得个悲情的下场,落为谈资。

58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推荐

卡米耶,33岁的阿佳妮,我见过太多的蓝色,魂断威尼斯之蓝,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维姆·文德斯之蓝,德里克·贾曼之蓝,绝望之蓝,明净之蓝,孤寂之蓝……蓝色是拒绝融化的冰,蓝色是正在燃烧的火焰,我更喜欢此片阿佳妮的癫狂之蓝,哀求之蓝,反复咀嚼之蓝,在疯人院慢慢老去的枯萎和干涸之蓝。

60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