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之底

悬疑片美国2018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狄波拉·盖夫娜,丽莉·吉欧,瑞琪·琳德赫姆,克里斯·加恩,考莉·埃尔南德斯,杰西卡·马金森,丽兹·科菲,斯凯·埃洛巴,杰克逊·江恩,瑞克斯·林恩,托弗·戈瑞斯,佐莎·马梅特,安娜贝尔·德克斯特-琼斯,卢克·拜恩斯,艾莉·麦克唐纳,维多利亚·布鲁诺,格蕾丝·范帕滕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银湖之底 剧照 NO.1银湖之底 剧照 NO.2银湖之底 剧照 NO.3银湖之底 剧照 NO.4银湖之底 剧照 NO.5银湖之底 剧照 NO.6银湖之底 剧照 NO.13银湖之底 剧照 NO.14银湖之底 剧照 NO.15银湖之底 剧照 NO.16银湖之底 剧照 NO.17银湖之底 剧照 NO.18银湖之底 剧照 NO.19银湖之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23

详细剧情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33岁的Sam(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住在洛杉矶,虽然没有正职,却依然渴望出人头地。当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Sarah(丽莉·克亚芙 Riley Keough 饰)突然失踪之后,Sam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面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长篇影评

 1 ) 洛杉矶人民的都市修真

我一开始也被《银湖之底》唬住了。

铺天盖地的神秘学典故、宗教互文、电影彩蛋、怀旧彩蛋,加上纸醉金迷蒸汽波十足的气质,以及神经兮兮颓丧残暴的神展开……一切的一切,都显出这部电影的不凡之处。以至于我刚看完时,把它称之为“电影界的《万有引力之虹》”

你没看过《万有引力之虹》不要紧,下回我们找个机会,说说这部让无数人跪着看完的奇书。

但不一会儿我就回过神来了,《银湖之底》好像没那么高深莫测。虽然其中有很多如梦似幻、荒诞不经的脑洞和象征,只是……也就如此而已?甚至不如那些令人喷饭的恶趣味、暴力元素和原始刺激来得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回想起那些那些发出狗叫声的姑娘、戴着猫头鹰面具的超自然女杀手时,突然灵光一闪,悟了:什么赫尔墨斯主义、西方秘教、新社会派表达……都扯淡!这就是个关于凡人想成仙的故事。

《银湖之底》到底说了啥

恋物癖废柴Sam差点儿跟自己一直偷窥的女邻居滚床单,但第二天女邻居就失踪了。他就拿着女邻居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全洛杉矶地找她。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城市桌面底下的另外一套游戏规则,然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最后他知道了“里世界”的真相后,又回到了邻居家里。

就是这样,抛开那些无因无果的魑魅魍魉,《银湖之底》就是一部不开车的公路片儿。

但你不觉得这段简介很熟悉吗?把Sam换成穿越者,这不就是个都市修真的老套网文吗?网络小说玩儿剩下的东西,穿张安德路·加菲尔德的皮,还就屁颠屁颠混到戛纳去了?难怪戛纳要没落了。

你想啊,洛杉矶表面之下有另一套规则,少数真正的掌权者,会利用万事万物运行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放弃肉体,追求真正的成神——这跟某都市其实有个修真世界,少数真正的大佬,会利用对“大道”的理解,追求真正的飞升——难道不一样?

电影里的狗子杀手、传递神秘信息的不老作曲家、日啖同类的变态、在漫画中发现隐秘的自杀者、性感危险的猫头鹰之吻、说话变成狗吠的派对动物、藏在中古麦片盒里的塞尔达地图、流浪汉之王、流星花园……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元素,如果换成魔修、佛门、蛮族、私家侦探、妖怪杀手、畜生道众、香烟盒里的小人书、丐帮十袋长老、八大胡同……是不是一点儿也不神秘了?

其实就是一回事,拍得那么迷幻离奇,是因为信任导演故事没讲好。仅此而已。

君不见,洛杉矶最后的大佬,最终所求的,依然是脱离肉体、成为真神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破碎虚空、羽化成仙吗?就是说烂了的“天人合一”和“修真界”,这装得可真大发了。

去魅之后,才更好看

上面我所说的类比,其实就是要给《银湖之底》去魅。只有承认这就是一部挺肤浅的蒸汽波电影,才能体会到它真正好看的地方。是的,我觉得《银湖之底》挺好看的——特别俗气的那种好看。

首先《银湖之底》不端着。影片对于直男死宅的阴谋论,呈现得非常直白,没有一点点藏着掖着。所以当梦幻迷离的剧情袭来,我们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其中的视角:这就是Sam的视角,没有一丝深意。所以才爽:“里世界”真像他(我们)想得那么污秽诶。棒棒哒!

其次这电影虽然假作真时真亦假,但对现实的讽刺却又非常到位。用刀做比喻的话,《银湖之底》虽然对美国现实的刺痛并不深,但强在出刀又快又密,稍不注意就一堆伤痕,虽不致命,但鲜血淋漓地面对大众,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那些顶层的有钱人,最后都是些虚无主义的囚徒;那么所有都在追求的金钱和享乐,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称不上深刻,但大喊出来,还是挺给力的。

最后也是最让我开心的一点是:B级片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哄骗了文艺青年。肯定有一堆人满口专有名词配拉丁文地过度解读,却忘了片中作曲家的经验:你们能获得信息,但并不知道怎么用。

说穿了,引导闲得发慌nerd们去摩拜和夸张,也是本片的目的之一。

这么有意思又恶意满满的B级片,能不好看吗?放平心态,以混迹录像厅或晃荡小网站的猎奇心态,来观看这部影片,无聊的地方跳过去,才是最正确的、打碎马赛克的姿态。

 2 ) 当臭鼬变成了狗狗。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3 ) 大量元素堆积,没有被吸引到

影片表面上讲述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壮年宅男,在偷窥的时候偷窥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约定第二天再见,女人的房子一夜搬空,宅男为了寻找失踪的女人,展开了一系列侦查、寻找、摸索过程,结果,也没有什么结果。

之所以说大量元素的堆积,是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的老电影、老音乐、老电玩,这些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有很多的代入感,不过非这个年代的人,就没有多少共鸣了。

整个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沉沉,前面铺垫感觉很好,不过后来陆续出现的推理以及神经质的人物纷至沓来,云里雾里的感觉,惊悚没有得到,到是感觉更加神经。

影片充满了对洛杉矶、影视界以及边缘人的隐喻,在故事表面之下,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不过从表象中,有多少普通观众能够GET到快感?这就非常难说了。

最起码对本人而言,对相关的元素并不熟悉,没有被吸引到。

 4 ) 向流行文化开炮

该片是当前看过极度离谱但所有的离谱都符合当前叙事这种极度奇怪的影片。影片具体地点放在洛杉矶好莱坞、流行文化生产地,影片拍摄选址就已经充满讽刺意味。导演刻意的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来构建剧本制造不合理的感觉,在加菲第一次读完银湖之底漫画后一系列我们似乎认定这一切都只是加菲的想象片段导演在这里特别鸡贼的反馈观众”是,也不是”每一场戏塞满了现代文化的产物,找彩蛋、揭谜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搭配起来都极度不搭调但这种不搭调也恰恰体现流行文化最好的方式。而对找彩蛋、揭谜语这种大众觉得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的东西则被导演最终解释为不就是资本为了挣钱和控制阶级的把戏嘛,这个点我太喜欢!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力的开炮整个现代文化。

本片的视听语言奇怪的恰恰好,大部分以宽银幕镜头人物居中构图。留大部分空间塞满符合和细节元素,让观众自身也投入猜谜的参与感中但最终会发现啥不是只是一种玩笑罢了。也是对漫威为主这种娱乐电影塞满了现代符合彩蛋的一种有力讽刺

 5 )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的赫尔墨斯主义宣言——解读《银湖之底》

以下将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简称为DRM。

初看《银湖之底》,只是被那种抑郁的气质打动。没有工作、没有女友、没有房子,但是一切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似乎都没有意义。

想想看,马上就要因为欠房租被赶出公寓了,跟妈妈的电话里还是说“我得回去上班了”,然后掏出望远镜四处偷窥。这已经不是要强、体贴之类的词可以形容的了,这是彻底的脱离现实了。

抑郁进一步恶化下去后,偏执(paranoia)、分裂(schizophrenia)等症状逐渐严重,幻觉不断出现、梦境和现实难以区分,Sam的生活越来越糟糕,作为观众的我们却在惊悚之外乐趣横生。

别跟我说你看到一群姑娘突然开始狂吠时没有为其中的恶趣味翘起嘴角——再说,眼里的姑娘都是bitch的那是Sam,既不是DRM,也不是我。

好吧,如果你不觉得好笑,说明你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部电影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你还在吗?我已经提醒过你了,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留下的你此时还未看过本片,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

接下来我要开始解读——也就是剧透——了。

快去,我在这里等你。

我对整部电影的看法转变,从漫画家(是的,角色表里他就叫Comic Man)中的监控录像里出现猫头鹰女郎(是的,角色表里ta就叫Owl's Kiss)开始。

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剧中出现了秘密监控录像室,那后来就一定要查看监控录像。

所以我对于DRM打算如何杀死漫画家(否则为什么要看录像呢),早就充满了期待。

万万没想到啊,DRM居然把漫画家作品里的“虚构”角色给变出来了!而且只有Sam一个人看到了!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接下来DRM立于不败之地了。之前之后发生的一切,说幻觉可以,说预感可以,说象征可以,说真相还是可以。

刁德一唱得比我说得还好:DRM真是不寻常。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

而且从这时开始我就意识到,DRM埋在里面的无数音乐、电影的彩蛋,其实全是烟雾弹,是一层糖衣用来裹炮弹。你把糖衣吃了只能吃坏牙,我却将被炮弹炸得粉身碎骨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点——关于彩蛋,我只举这一处,想要找全你们可以细致索隐,我相信开辟一门银学不在话下——在Sam潜入写歌人(再一次,他就叫Songwriter)宅子那一幕得到了印证。

很明显,这是对《骇客帝国2》里Neo和架构师(是的,我们软件开发行业管Architect叫架构师)在监控室里见面那一幕的戏仿。两个老人都直接以职业做姓名。都是幕后操控一切的力量。主角都意识到“原来我以为是我想的东西都不是我想的啊”(mind!@#$)。但是跟《骇客帝国2》不同的是,写歌人要武斗不要文斗,拔枪就射,最后被Sam吉他爆头。

这是因为Neo是架构师安排来的,所以挥一挥衣袖不动一根指头;而Sam是闯入的无关小民,写歌人“消灭你与你无关”。

而这一段的重要性有两点:

第二点自然是“作者已死”,接下来要怎么解释就看读者——Sam/DRM/你我三位一体——怎么想了;

第一点则是DRM借写歌人告诉观众的:那么多流行歌曲、电影配乐什么的,你们以为表了你们的情,其实都只是我要传递给别人的信息。再说一遍:“这些消息,与你无关”。


既然作者死了,接下来我就把我对《银湖之底》情节的解读串一遍。

这部电影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阳面的,Sam个人的故事。

三十多岁的Sam失恋失业后陷入抑郁,梦境现实分不清楚,跟一个演员保持着纯洁的跑友关系。

一天被自己偷窥的美女邀他飞,却在两人即将动真情时被打断,于是说第二天再见(其实都是客气)。第二天Sam发现人去楼空,就开始四处追寻。

到过了许多场子,反复见了几个妹子,发现世间的一切原来还有一套隐藏的运作机制,还知道妹子叫Sarah。寻找Sarah的过程中跟他世界观一致的漫画家——对了,漫画家出的漫画也叫《银湖之底》——突然被笔下的猫头鹰女郎所杀,知道真相的Sam击退了猫头鹰女郎的追杀,找到了漫画家留在中古麦片里的藏宝图;发现其中一个反复见过的妹子是流星花园(Shooting Star Escorts)的应召女郎,从她那儿得知了名叫“写歌人”的神秘人物的存在,摸进写歌人宅子后发现自己可能没疯,原来真的有一套隐藏的世界运行机制,还杀了写歌人、夺了写歌枪——击退猫头鹰女郎全靠这把枪;在洛杉矶地标天文台遇见了流浪汉之王(Homeless King),通过隧道走进一家超市,然后因为交不起房租,跟着楼下的郊狼去了先是失踪后来跟Sarah死在一起(据说)的富豪家里(是的,Sarah在中间的某一刻死在电视里了),通过只在电话里出现的妈妈跟富豪千金建立了神秘联系,然后千金又神秘死在“银湖”里。

最后,通过千金、漫画家、任天堂(准确的说是塞尔达传说)完成的藏宝图,Sam终于找到了谷歌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现——流星花园的妹子们居然要跟另一个富豪升天?Sarah到底是阴阳两隔还是可以黄泉相见?流浪汉之王因为狗粮饼干要杀Sam?原来付不起房租还可以当隔壁邻居的小白脸?WTF? WTF? 窝得发发发?

第二个是阴面的,洛杉矶这座城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起,洛杉矶的狗开始频繁失踪。而每次出现“当心杀狗犯”(Beware the dog killer)标语时,都会有个叫Sam的男人站在标语下,像是在接受审判。这个男人自从和女友分手后就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有时梦游、有时见人如狗、有时梦醒后面前有死狗。欺骗母亲、不交房租、偷窥女邻居这些对他只是小罪,他还痛殴划车儿童、在女厕威胁妇女、闯入别墅后怒杀屋主。

故事开始时,洛杉矶之王·七杰费生(Jefferson Sevence)下落不明,家人悲痛欲绝;而后他和三名女性的DNA出现在烧焦的汽车里,女儿为了打探他的消息,和Sam夜游水库,又不幸身亡。

另一边,隐居的漫画家一直相信一切皆有联系、自己的未来就在麦片盒附赠的藏宝图里;他无意中窥视到了城市的真面目,画成漫画后自己出版,借此找到了同样好奇的Sam,却被秘密的守护者·猫头鹰女郎杀死。

洛杉矶的山上住着的写歌人写了几百年的歌——他说欢乐颂都是他写的。他虽然早就衣食无忧、海景豪宅,还是得不停的写歌、把不知从哪传来的信息写进歌曲、供真正有权势的人发现并使用——没错,写歌人也不算真正有权势的人。被Sam杀死的别墅主人就是他。

洛杉矶最后一位真正有权势的人(Final Man),也从流星花园找到三名美女(金发、红发、黑发),在歌曲信息指定的地方,穿着托加静候吉时饮下毒药,抛弃肉体进入山下规模庞大的地道,等待灵魂升天(ascension)。

洛杉矶的守护者·流浪汉们,不仅看到了这一切,也暗中维持城市的运转。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既负责把发现秘密通道的人送到目的地,也负责和动物沟通;他们是无人关注的观察者,是用暗号发出警告的执法者,是守护街道的鬼魂,是洛杉矶的圣愚;流浪汉之王,就是洛杉矶的祭司。他发现Sam随身带着狗饼干后,开始盘问他,最终没有杀Sam。

洛杉矶的死亡使者Sam,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对门,投入了老嬉皮的怀抱。

第三个是神圣面的,和人类文明同样古老的故事。

自有意识以来,人类的终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

普通人,除了欣欣然不知死之将至的幸运儿之外,多是在无能为力之外暗暗寻找救赎或长生的希望;而那些掌握真正权力的人——法老、皇帝、国王等等——则将普通人的“希望”转换为行动。

关于怎样超越死亡,有人追求肉体长生不老,有人追求平地飞升,还有人追求带自己的灵魂夺他人的身体。

但流传最广的,无疑是抛弃肉体、灵魂升天(ascension)。虽然今天的宗教和传说普遍相信人只能期待死后由超自然力量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裁决,但是更早期的人坚信执行某些操作、献祭某些物品,即可实现升天。

从古埃及法老,到中国汉朝的贵族,对升天的追求随处可见。实现的手段主要包括墓地的形制、墓穴的构造、尸体的处理、下葬仪式、陪葬殉葬制度等。

这种终极秘密之术,流传于世的只剩只言片语。但是它们当真就此消散、无从探寻了吗?启蒙时代之后,升天术真的失传了吗?

《银湖之底》认为并非如此。

在本片的世界里,这些知识以密码的形式,充盈在整个洛杉矶、整个世界。解码的结果是:

格里菲斯天文台旁的建筑是寻找理想墓地的地标;流浪汉之王是探寻升天术之人的向导;好莱坞山旁、银湖之底背山面水之地是墓穴的理想所在;升天的仪式是选择良辰吉日,在卫星图覆盖不到的某地,带着电视电话珍宝女郎(三名),服用长生药抛弃肉体,随后在地底深处做好分离准备(期间仍可与人间视频通话,升天之后联系就彻底断了),一切就绪后就可以将人间的富贵温柔带到天上,永远享受了。

这些加密知识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万年,是因为人间真正有价值的精神产物,其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是为了保留升天术。只有真正懂得信息价值的人,如七杰费生、如最后的大佬,才能解码后运用知识;看上去是做皮肉生意的流星花园,实际是招募愿意在生命最美的瞬间离去的少女的代办处;写歌人只知道放什么信息,却不知信息如何使用;芸芸众生有眼无珠,总以为听到的是情感共鸣;无意中窥探到天机的漫画人(甚至七杰费生的女儿),只有被猫头鹰女郎(和其他神秘力量)实施天诛的命运;唯有Sam这个半疯半恶的“多余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居然得以窥探到天机。

Sam虽然在墓穴逃过一死,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明了“一切没有意义”不是自己生存危机(existential crisis)下的绝望反应,而是生活的残酷真相。于是,他不再挣扎,走进隔壁房间,安心以面首的身份,暂且苟活一阵。

至于这真相说给谁听,就算他无视流浪汉在自家墙上的警告,打破沉默,谁又会相信他呢?


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人,相信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说好的赫尔墨斯主义宣言呢?

我这个人言而有信,说给你赫尔墨斯,绝不会给你赫拉克勒斯。

赫尔墨斯主义,即Hermeticism,是西方秘教(esoteric)传统的主要来源,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都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挑有意思的来讲。

第一是从“天人合一”和“万法归一”到“天上天下”。

赫尔墨斯主义的哲理是“As above, so below”,意思是人间的一切都是对上天的反映,上天的一切也是对人间的反映,二者的关联形成了“一”(The One)这个奇迹。

同时,赫尔墨斯主义还有“prisca theologia”的理念,意思是不同宗教背后的神学是相同的真理,而不同的教义只是对同一个真理的各自表述。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天上和人间的真理相通,且关于神的真理只有一个”。换句话说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As above, so below.

第二是“知识有善恶,创造引发善,享受招致恶”。

赫尔墨斯主义认为知识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产生区别的原因是人接受的认识(perception)来源是神(God)还是魔(demon)。

结合其魔法分招魔(Goetia)和通神(Theurgy),我推测赫尔墨斯主义认为知识来自超自然,人能掌握的只有求知的方法。

人要做成(accomplish)任何事,都必须主动创造,因神是生产(generative)力量;而冒犯神的唯一原因,就是只追求物质享受(material life, economic materialism)。

换句话说,就是为大众谋福利才是善法/白魔法,为一己私利就是恶法/黑魔法。

第三是“三”的重要性。

它的理论奠基人被称作“Hermes Trismegistus”——三倍最伟大的赫尔墨斯;世间有三种智慧:炼金术、占星术、通神术,分别对应操控太阳、星星、众神(阳、阴、神);宇宙的和谐要在三界之间达成:物质界(The Great Physical Plane)、思维界(The Great Mental Plane)、精神界(The Great Spiritual Plane)。

等等。

在《银湖之底》中,虽然Sam的经历未必全部发生在现实世界,但那种偏执的阴谋论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是类似Dirk Gently系列的整体论(holistic)世界观,即一切皆有联系(Everything is connected)。

这种整体论世界观是古代世界(antiquity)普遍的思维方式。像我们熟悉的“天人合一”、中医的人体模型、因缘观等,都在这个框架之下。

不同世界观的区别,更多在于“为什么”,即“联系起来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而发生”。如果是“一小撮神秘人物掌控世界的权力”,那无疑是阴谋论。但是《银湖之底》里的原因,稍有不同。在本片看来,“世界被少数人掌握”是不证自明的,但他们的一切行为,却并不是为了操控小人物——他们并不在乎小人物,甚至当小人物Sam发现了他们的目的之后,还真诚邀请他一起飞升。

除了整体论,《银湖之底》的赫尔墨斯主义气质还表现在秘教性质上——事物的运作规律隐藏着终极真理,且不是肉眼看到的。而且所有的真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超越物质世界、成仙的手段。

Esoteric的例子


那么,《银湖之底》想说的,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

如果三个故事各自表述,并没有指向一个统一的内核,那这部电影只能被归类于常见的“新导演病”,即“想说的太多,整合得太差”。

我之所以感到有必要写这篇影评,就是因为看的过程中和反思时,无论如何都认为此片的一致性相当强,却难以用语言清晰描述,所以需要借助文字来再次理解。

果然,经过感受——解读(分析)之后,我可以在第三部分进行综合,试着指出DRM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代表着2010年代末20年代初,好莱坞新社会派的发展方向。

先说背景。

2017年以来有几部社会派电影,以繁复的用典、喜剧与恐怖类型混合、超出常理的“真相揭示”为特点,配合精良的制作,引发了巨大反响。

其中的代表作,有Yorgos Lanthimos的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圣鹿之死》,简称《圣》),Jordan Peele的Get Out(《逃出绝命镇》,简称《逃》),Boots Riley的Sorry to Bother You(《抱歉打扰》,简称《抱》)。

三部作品中,《圣》带着Lanthimos的寓言气质,故事模式略有不同;《逃》和《抱》则有一定的相似度。

在《银湖之底》(简称《银》)出现前,《逃》和《抱》的联系更多是从编导(和《银》一样,这两部电影的剧本都是导演自己写的)的族裔身份上产生。但是把三部电影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其故事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简单来说,《银》的故事是《克苏鲁的召唤》(简称《克》)的升级版。

在故事开始时,Sam面对的是似乎正常的案件——邻居女郎无故神秘消失。接下来,无业的他却被这案件吸引,开始了没有委托人的调查。随着调查深入,神秘事件不断发生、逐步升级,而Sam的理智也开始受到威胁。最后,随着真相的展开,Sam被案件背后力量的庞大及其对人性的藐视震撼,彻底疯狂。

乍看上去,是个标准的《克》式故事。但是与《克》不同的是,《银》中背后的力量不是什么远古邪神、外星生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洛杉矶的头号权势人物,是“超级资本家”。

是的,这个升级,就是把“克苏鲁”或其代表的未知力量,明确写成超级资本家。

对于社会底层——或者就是普通人——来说,超级资本家的权力、兴趣如此之诡异难解,以至于他们成为了“最大的恐惧来源”。

这一点,就是《银》、《逃》、《抱》三部电影故事模式的深层联系。

在《银》之前,我们还怀疑这是对种族压迫历史的追溯;在《银》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展现资本家或者说“1%”对其他人——尤其是底层青年男性——的阶级压迫是这些电影的目标。

我推测这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好莱坞社会派电影的重要主题,而且前面说的“大量用典、喜剧恐怖杂糅、超神展开”会是开始阶段的一致特征。分析这一潮流的缘由可能又要用去与本文体量相当的文字,就不去深入了,贫富的快速大幅分化和技术的科幻式加速发展,是最容易想到的两个诱因。

刚结束不久的《南方公园》,就欣然加入了这一行列(当然,这三个特征几乎是《南方公园》二十多年来的一贯特征,所以说它领风气之先好像也行)

《南方公园》第22季中的Jeff Bezos

最后,有意思的是《逃》和《抱》中的男主角都战斗到底,《银》的男主角则是投降派。


对了,杀狗贼是谁,就不用再讨论了吧?


PS:关于“银”湖。

之前功课没有做到位,未曾注意这部电影和《穆赫兰道》、《日落大道》一样,都是以洛杉矶的地名为标题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Silver Lake, Los Angeles.

这里号称全城“最hip”的街区,在1930年代就是LGBT频繁活动的区域,1990年代是洛杉矶另类和独立摇滚的大本营,还曾经有过沃尔特·迪士尼的摄影棚(不知漫画相关的主题是否与此有关)。

至于这个街区得名的Silver Lake,其实是个水库(也是片中女继承人被射死的地方)。而它之所以叫Silver Lake,不是因为水的颜色(例如白堤),而是因为组织修建的政客姓Silver(类似于苏堤、杨公堤)。洛杉矶一向缺水,水库选址在这里,是不是和美国风水有关,是Silver先生打造有山有水的宅府的尝试,DRM没有说,我们就只能联想了。

 6 ) 太平犬的自我修养

吸引我的是密码元素,看完后感觉被骗了。

魔谷力和任天堂里隐藏着世界的真相,可以说是对流行文化深度嘲讽。

男主所追求与信仰的流行文化,在大师看来不过是堆卫生纸。

男主的理想破灭,信念消失。

只剩下找到莎拉的渴望,

一通折腾下也发现了富翁死亡的真相。

一群脑抽富豪在地下建地宫,堵死出路,带上三个漂亮女人,想着飞升。

三个女人明显为了财富放弃了自由。

loser男主也在被房东赶走之前敲响了女邻居的门。

总之电影很丧,某些理念并不认同。

吐槽:

美元上的猫头鹰、眼神方向变化、唱片倒放、零食里的秘密地图、流浪者之王,能别搞笑吗?

银湖之底的漫画太俗套了

很多东西没搞明白:

杀狗的人是谁?

面具女是真的吗?

当然,再看一遍我是没这个耐心了。

 短评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很差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1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1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18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27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35分钟前
  • 悠客
  • 较差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3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天天吃垃圾食品撸管打电动沉迷弦外之音的宅男是不会有加菲这种身材的好吗!pop culture 心里苦,这部才是真·3faces😂村夫实力出镜,以及讲真我能看俩小时超级玛丽

40分钟前
  • 🌈哈尼
  • 还行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4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